常见有人说过去吃红薯玉米是猪食,我却不这样认为。六七十年代我最喜欢吃红薯粥,红薯

修正好说事儿 2025-02-25 14:26:09

常见有人说过去吃红薯玉米是猪食,我却不这样认为。六七十年代我最喜欢吃红薯粥,红薯切片加糯米煮熟。大薯汤(有些地方叫脚板薯),葱姜煮木薯,在我们这里人人喜欢吃,有时病人胃口不好就喜欢吃大薯汤。特别是干累活的时候,常常会带一些红薯木薯大薯芋头到地里,干活饿了就吃一些。土杂粮耐饱肚,比吃粥更持久,要不然光吃粥干一会便饿了。我们常把红薯大薯放在做菜的灶里用热碳灰烤,香喷喷的太好吃了。那时分有自留田,每家有半亩左右,种两年换一个地方,不换作物容易起病。都是起畦种的,中间种大薯,间种菜豆黄瓜,边上种芋头,面上种红薯,这种立体种植方法是两广地方独有。冬天便烧好草皮泥备用,到春天下种前,把草皮泥填满放芋头种大薯种的地方。出苗后,天天要从家里粪坑挑一担粪水去地里淋,淋几天才淋过一遍。为了不耽误去生产队干活,去自留田的妇女都是天刚亮便去的。我老婆是我家正门对面屋和,相隔有2百米,每天我早上去河里挑水总是看到她也挑着一担粪水去菜地。那时我俩还没谈恋爱。我们村户户养猪,芋头叶剥了一层又会长出来,用芋头茎叶喂猪,芋头茎黄瓜腌酸菜是送粥佳品。红薯藤主要是喂猪,红薯叶也是一道菜。芋头大薯红薯收获后不是马上吃的,芋头红薯放在二楼木楼板上(每户都有二楼),红薯则存放在床底阴凉处。到了春节是一年农忙的开始,这些土杂粮就派上用场了,早上基本上都会煮一锅。吃剩的则带去地里干活饿了吃。生产队时地头地边比较多,也是种红薯的好地方。我家除了有半亩自留田,还有三块旧宅基地用来种菜种红薯(有两块后来改河造田无偿占用了,那时的人觉悟高没有要补偿费)。粮食说缺也不缺,两粥一饭肯定是没问题。加上土杂粮还是能填饱肚子的。我们村人均一亩水田,一年种两稻,单季亩产400一500斤,一年两季稻算800斤,纳粮150斤,还有650斤,猪鸡鸭吃100斤,人吃550斤,碾成米是385斤。一天一斤米总是有的,三餐吃饭肯定不够。当然,家里小孩多的口粮只占七,就没有一天一斤米了,劳动力多的则不止一斤米。生产队并不是平均分配的,挣工分多的分的粮食多,过年分猪肉多,冬至分鱼多,老牛冻死分牛肉也多。大集体的人个个勤劳的,生产队是没有假的,只有春节初一放两天假,其他时间请假也可以,就是工分没有了。农民们除了要干生产队的活,还要利用早上生产队上工前,傍晚收工后,这段时间忙私活,真是一天干足14小时以上了。回到家里人人都有活干,有人管挑水,有人管担粪淋菜拾菜,有人管喂猪喂鸡放鸭,鸭是放到水田去自己找食的。那时,总是有干不完的活,每天都很充实。由于我们村是小山村,人口三百不到,山上树多不缺柴火,野生鱼类野生动物比较丰富,吃肉倒是一个月有几次。比如我家就腌有腌肉,灶对上有一块熏肉,冬天晒了两块腊肉丶十几条腊鱼、2丶3只腊鸭,会打猎的人家晒了一竹杆山鸡斑鸠也很平常。说起养鸭,种水稻的应该都养有,四月插秧后开始放鸭苗,七月初十至十四开始吃鸭,一天一只。这是我们客家人的传统。立秋插田后再放第二批鸭苗,到了冬至后刚好够大杀夹晒腊鸭。生产队塘多鱼分得多,吃一餐鲜鱼后剩下的都晒成鱼干。那时鱼肉少,腌熏晒的办法可以少吃多餐,这是老百姓发明的好办法。

0 阅读:1
修正好说事儿

修正好说事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