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四川一个8岁的男孩被拐卖到外地,几年后,他在安徽的养父母家里吃折耳根和腊肉时,突然觉得味道很熟悉,他停下来告诉养父母:“这个味道,好像是我家里常吃的味道!”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8年,八岁的杨海军带着四岁的妹妹去买弹珠,那是一个平常的日子,春风拂过乡间的小路,孩童的笑声回荡在村头巷尾,谁能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下午,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车站,一辆客车的门敞开着,发动机轰鸣,好奇心驱使他踏上了车,随着车轮的转动,他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终点站的喧嚣中,两个陌生人以帮他找家人为由,将他带上了开往安徽的火车,当他在颠簸中醒来时,已经身处蚌埠的一个农村。 从此,他开始了跌宕起伏的寄养生活,第一个养父姓冯,因为他屡次逃跑,便将他转给了小舅子,逃跑的念头如同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辗转三个家庭后,12岁的他带着两块钱,开始了独自漂泊的生活。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身份证的他只能靠着拾荒度日,他学会了在寒风中分拣垃圾,在工地上搬运砖块,甚至尝试过各种零工,每当口袋里有了一些积蓄,他就会踏上去四川寻亲的路,然而,模糊的记忆和广袤的地域,让这条归途显得格外漫长。 生活的艰辛没有磨灭他对家的渴望,他记得母亲曾提到一个带“阳”字的地名,记得家乡的一些零星景象,这些微弱的线索,如同黑夜中的萤火,指引着他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摇摆。 在漫长的漂泊岁月里,他尝尽了人间冷暖,有时他会遇到好心人给予帮助,有时又会遭遇欺骗,九万元的善款被骗,却没有浇灭他寻亲的热情,他像一片飘零的落叶,在命运的风中起起落落,却始终不忘归根的方向。 这些年,他几乎不敢吃汤圆和饺子,在他心中,这些象征团圆的食物承载着太多期待,他暗自发誓,要等到真正回家的那一天,再品尝这份朝思暮想的滋味,而那碗让他落泪的折耳根,成为了他寻找身份的重要线索,也成为了他与故乡最温暖的连接。 每当夜深人静,他都会想起那个带着妹妹买弹珠的下午,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他一定会紧紧抓住妹妹的手,永远不会离开。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传来,牵动着每一个游子的心,担心家乡亲人安危的杨海军,带着打工攒下的积蓄回到了四川,他选择在一个带“阳”字的城市落脚,靠着收废品维持生计,同时不放弃寻找家的痕迹。 科技的进步为寻亲带来了新的希望,他注册了“宝贝回家”网站,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参与各类寻亲活动,一辆贴满寻亲信息的三轮车,成为了他在城市中最醒目的标志,他甚至请人根据记忆画出儿时的家园,希望能唤起他人的共鸣。 2019年,他登上了央视寻亲节目,当节目组的大门缓缓打开,等待他的却不是魂牵梦萦的亲人,四十多年的思念在那一刻喷涌而出,他终于泪崩,然而,这次经历却让更多人知道了他的故事,也为后来的寻亲之路铺下了基础。 2024年,寻亲的曙光终于出现,在志愿者的不懈努力下,他的活动范围被锁定在眉山市仁寿县龙正镇,当地一位热心的祖源寻访爱好者童长明被他的故事打动,决定施以援手,通过基因比对平台,他们联系上了当地的郭氏家族。 DNA检测结果揭开了尘封已久的真相,原来,他的本名叫郭昌康,他寻找了大半生的家就在仁寿,他的两个哥哥和妹妹仍健在,只是父母已经离世,这个发现让他既欣喜又心痛,46年的时光,带走了太多未及守候的岁月。 2月16日,携带着简单的行李,他踏上了最后的归途,故乡的空气中飘荡着熟悉的味道,那是他魂牵梦萦的气息,当他与亲人相认的那一刻,几十年的思念化作滚烫的泪水,他们紧紧相拥,仿佛要把失去的年华都拥入怀中。 在家乡,他终于吃上了期盼已久的芝麻汤圆,那香甜的味道不仅温暖了他的胃,更治愈了他漂泊的心,他恢复了本名郭昌康,重新拥有了真实的身份,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信息来源:《靠腊肉和折耳根锁定四川!男子漂泊近半世纪后成功寻亲》封面新闻
1978年,四川一个8岁的男孩被拐卖到外地,几年后,他在安徽的养父母家里吃折耳根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3-04 09:26: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