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明白鲁迅为什么大力鼓吹恶魔精神了👿
刺猬书屋读书汇
2025-03-12 16:21:11
🌵
那是一个“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失败,戊戌变法失败,yi和团失败……哪里还有出路呢?留日的鲁迅意识到,国人需要自觉。
🌵
激进而浪漫的迅哥在漫长的中国古老的文化历史中,竟找不到一个符合他标准的“精神界之战士”,只好“别求新声于异邦”。他想到向国人介绍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斯洛伐茨基、克拉辛斯基、裴多菲这八位欧洲g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与观点,号召有志之士学习他们“力如巨涛,直薄旧社会之柱石”的精神。
🌵
“摩罗”一词来自英国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对拜伦诗歌的批评:“受恶神摩洛(Moloch)和彼列精神影响的撒 旦派首领”。鲁迅用了梵文神名“摩罗”(Mara)来代指撒 旦,把这些诗人称为“摩罗诗派”。
🌵
读研时几次想细读《摩罗诗力说》,都因为文言文实在难解望而却步。赵瑞蕻先生1982年注译的版本一直buy不到,意外的是如今终于再版,终于看懂了迅哥的这篇长文!
【原文+译文摘录】
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肃——仿佛脱离了春天的温馨,而坠入了秋天的萧瑟。
诗人绝迹,事若甚微,而萧条之感,辄以来袭。——一个国家没有了诗人,这事看起来极为细小,但是那种萧条的感觉,往往就会随之而来,侵袭人心。
祈逆飞而归弦,为理势所无有。此人世所以可悲,而摩罗宗之为至伟也。——祈求飞箭倒过头来,飞回原来的弦上,这是情理上不会有的事。这就是人世之所以可悲,而“摩罗诗派”之所以伟大的道理。
盖诗人者,撄人心者也。——诗人,就是那些能触犯人们心灵的人。
压制反抗,兼以一人矣。虽然,自由在是,人道亦在是。——(拜伦)压制与反抗,一个人都兼而有之了。然而,自由就在这里,人道也就在这里。
自尊至者,不平恒继之,忿世嫉俗,发为巨震,与对蹠之徒争衡。——凡是非常自尊的人,常常感到不平;他愤世嫉俗,发出响亮的吼声,同对手相急高下。
而先觉之声,乃又不来破中国之萧条也。然则吾人,其亦沉思而已夫,其亦惟沉思而已夫!——而那先觉的声音却又不来打破中国的萧条状态。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也就沉思罢了,也只有沉思罢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