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龙类恐龙化石体长约1米。国家古生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张福成介绍,一般认为角龙类恐龙演化由原始到成熟的过程中,头上逐渐出现大型角等头饰,行走方式也从两足转向四足。该角龙类恐龙化石出自早白垩世地层,两足行走、具有微弱的头饰结构,恰好处于这一转变的中间位置,是填补角龙类恐龙进化发展“断链”的重要一环。
剑龙类恐龙化石全身骨骼完整、清晰可辨,是“热河生物群”以及河北省境内首次发现剑龙类恐龙,体长约5米,比河北省内以往发现的其他恐龙都要大得多,也是首次在河北及“热河生物群”核心区域内发现,这说明早白垩世时期中国北方依然有剑龙类恐龙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该剑龙类恐龙化石保存有完整的皮肤印痕,对于认识剑龙类恐龙乃至所有恐龙的体表特征、生理机能以及早白垩世时期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它开展修复工作,对于揭示剑龙形态特点、时空分布、骨板的作用,以及剑龙灭绝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