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传统的《道德经》解读定性为“丑陋的”?我认为很不合适。 刷头条刷到一位叫“溪谷

三棱心爱文学 2025-03-25 09:57:32

把传统的《道德经》解读定性为“丑陋的”?我认为很不合适。 刷头条刷到一位叫“溪谷论道”的先生,认为传统解读《道德经》者都是“丑陋的”,我觉得这样定性莫名其妙! 我本人也在头条号平台上分享我对《道德经》的解读心得,也时常对传统的解读进行批评。但我认为不管是传统的解读,还是不传统的解读,只有解读之对错之分,或解读之深浅之分,或解读之玄虚或踏实之分……总之,可以有很多种对立,但“丑陋的”解读如何定性?我想不明白“溪谷论道”先生是以什么作为标准的? 后世对《道德经》的解读,无一例外都是在“盲人摸象”,每一位解读者,都有权利宣称自己解读的正确性(这是老天爷赋予“盲人”的权利,谁都没有理由嘲笑)。但同时要明白两点:一、你所宣称的自己的正确,只是你的宣称(我也是,在文章中多次号称自己是天一第一正确);二、你不能用“自认为的正确”作为标准去评判别人的理解,否则就是缺乏自知之明(不知知,病矣——真盲)。 那么总得批评呀,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没有批评的结果就是一锅粥。怎样批评呢?我的标准是——事实和逻辑。事实和逻辑是公认的标准,是公正的裁判。谁的解读不符合事实和逻辑,我们就要对之进行声讨,责令其改正。 那么传统的解读,全都是不符合事实和逻辑吗?如果这样认为就是“真盲”,不是“盲人摸象”的比喻了,是“真盲”。凡是遇人遇情遇事,一棍子打死的“认知类型”,想都不用想,这些人就是“真盲”。 即使、假如,传统的解读一无是处,全都不符合事实和逻辑,那也不能定性为“丑陋的”呀? 这种思想、认知和思维习惯,其实才是真正的“丑陋的”。这是一种什么思想、认知和思维习惯呢?即上世纪某些年代很流行,有的人一直忘不掉的“戴帽子”思维。其逻辑是:传统的解读是儒家思想的解读,儒家思想是“丑陋的”,所以传统的解读就是“丑陋的”。 有很多人,提起儒家,提起西方哲学,提起世俗文化,或者某一个人,先把帽子戴上,全盘否定,这就是他们的思维习惯? 儒家思想就全是丑陋的吗?你知道什么是儒家思想吗?你知道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与儒家的关系吗?但凡理解了中华文明“包容”这两个字,都不会丢人现眼出这样的洋相。

0 阅读:0
三棱心爱文学

三棱心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