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不仅免费,国家还倒贴钱给你
迈凌聊文学
2025-03-27 01:40:16
我的私人书单
这句话放在今天,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在20世纪的苏联,这却是数百万大学生的真实经历。
苏联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于“全民教育”理念之上。从1917年革命后,苏联政府就废除了沙俄时期的精英教育模式,推行免费教育政策。
所有公立大学不收取学费,甚至包括部分顶尖学府,如莫斯科国立大学(MGU)。学生每月可领取一定数额的津贴,足以覆盖基本生活开销。大学生无需担心就业问题,国家会根据专业需求直接分配工作。这套制度让无数工人和农民家庭的孩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彻底改变了社会阶层流动的可能性。其实,我们的某个历史时期也是这样的。
战后到在20世纪60年代,是苏联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在数学、物理、航天等领域培养出大批顶尖科学家,如朗道、萨哈罗夫等。高校教师的社会声望大幅提升。在那个时期,拥有学术学位的大学副教授和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比接近4:1,大学教授和技术工人的工资比为7:1。
虽然理论上所有人都有机会进入顶尖大学,但实际上,莫斯科国立大学等顶尖学府仍然被权贵子女垄断;偏远地区的学生必须亲自前往莫斯科或列宁格勒参加考试,而本地学生则有更多资源备考;部分专业更倾向于录取干部子女。
1991年后,免费教育终结,大学开始招收自费生,并且学费逐年上涨。大量私立大学涌现,教育质量良莠不齐。高校教师工资骤降了三分之二,平均工资仅为全国平均工资的78%,许多学者被迫兼职或转行,大量人才流失到欧美国家。
21世纪以来,俄罗斯政府试图重振高等教育,推出“5-100计划”,投入巨资让部分高校冲击世界排名。
在全球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今天,俄罗斯经验对中国的特殊参照价值不言而喻。两国都经历过苏式专业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都面临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压力,也都试图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找平衡点。
书中揭示的诸多问题——排名焦虑导致的资源错配、国际化口号下的实质封闭、科研评价中的数量崇拜——在中国语境下都能找到对应现象。特别是作者对俄罗斯“卓越大学计划”效果的评价,为中国正在实施的“双一流”建设提供了难得的他山之石。
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已有三百年历史,却长期处于学术关注的边缘地带。这本《俄罗斯高等教育:历史变迁与卓越发展》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