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百年的思想狂欢,太太太上头了!

迈凌聊文学 2025-04-14 18:49:08
我的私人书单 为什么现在还要读五四? 100多年前的五四,不只是历史课本里的“德先生”和“赛先生”,而是一场真正的思想大爆炸!民主、科学、个人觉醒、传统批判…… 今天的我们还在面对同样的问题:如何做自己?如何面对传统?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找到方向?王风、季剑青主编的这本《重访五四新文化:思想与观念》,就是带我们回到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看看那些最聪明的大脑是怎么思考的! 这本书为什么值得读? 1️⃣ 超强作者阵容:范岱年、钱理群、王德威、许纪霖……不同代际的顶尖学者,从哲学、文学、历史多个角度解读五四,每一篇都信息量爆炸! 2️⃣ 不是枯燥学术,而是思想碰撞:鲁迅为什么“钞古碑”?“个人主义”是怎么在中国诞生的?科学与人生观到底怎么争?这些话题超有现实感,读起来完全不会无聊! 3️⃣ 原来五四这么“潮”: 你以为五四只是反传统?错!它其实是在用最激烈的方式重新理解传统。 林毓生将五四思想概括为“全盘性反传统主义”,认为这种思想方式是糟糕而肤浅的,并对五四思想整体上做出较为负面的评价。 针对林毓生的论述,耿云志进行了反驳。他指出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领袖,都是追求中西结合创造新文化的先驱分子。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在王德威的论述中,一向被看作过渡时期的晚清文学,实则包蕴了更丰富、更具有创造力的现代想象。 许纪霖讨论了五四时期个人主义与自我观念的形成。他指出,五四个人主义思潮糅合了古今中西多种思想资源,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自我观。 提到五四一代的思想人物,鲁迅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一位。回到历史现场,他并不处于舞台的中央,却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竹内好敏锐地把握住了鲁迅这种独特的位置感,从鲁迅的“寂寞”中发掘出使鲁迅成为鲁迅的那个决定性的时刻。 王芳解读鲁迅的“钞古碑”,努力复原鲁迅彼时的生命状态,从而回应了竹内好的思想命题。 王风讨论了清末至三十年代的翻译问题,也是以鲁迅及周作人的翻译理念和实践为核心线索,勾勒出从严复、章太炎到周氏兄弟追求文字之“洁癖”的脉络。表面上是文字问题,内里则是新的价值观念的确立。 这本书包含的信息量太大了。每一篇都能刷新我的认知。思想的力量,真的可以改变世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