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恢复建交,毛主席走了五步高棋,吴旭君:主席真不愧是伟人! 1960年代末,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微妙变化。中苏关系出现裂痕,原本被视为铁板一块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出现分化。苏联在中国背后的存在,曾经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考量因素,但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这一格局开始松动。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霸态势继续主导着国际关系,而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力量,需要在这种复杂的大国博弈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新中国面临着突破外交困境、改善国际环境的战略需求,这要求领导人具有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外交智慧。 面对这种复杂局面,毛主席展现出了深刻的战略洞察力。他敏锐地意识到,中国需要打破美国主导的外交孤立,而这必须通过灵活多变的外交手段来实现。毛主席提出了"边斗争,边搞建设"的辩证思想,表明中国在坚持原则立场的同时,也愿意以开放态度与世界各国发展关系。 在这段关键历史时期,毛主席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成为一位特殊的历史见证者。她几乎24小时陪伴在主席身边,不仅照顾主席的健康,也参与了许多重要决策的讨论过程。吴旭君后来回忆道,毛主席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走了五步"高棋",展现了他非凡的战略智慧和外交才能。 1970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21周年的国庆典礼上,一个不同寻常的身影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及其夫人。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邀请美国记者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国庆阅兵,背后蕴含着毛主席的深远战略考量。 毛主席将这一举动称为"放气球",意在让这个信号飘过太平洋,传递到美国决策层。这一精妙的外交动作既显示了中国的开放姿态,又不至于过分张扬,保持了适当的政治分寸。从吴旭君的角度观察,毛主席在国庆当天显得格外轻松愉快,这种细节也侧面反映了主席对这一战略举措的重视。 仅仅过了两个月,1970年12月18日,毛主席再次与斯诺进行私人谈话,这已是两人自抗战时期以来的第五次交流。毛主席向吴旭君解释,这次谈话是一次"火力侦察",目的是通过斯诺探探美国方面的口风,了解华盛顿对中国释放的友好信号有何反应。 在这一阶段,斯诺扮演了"媒人"的角色,成为中美双方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毛主席利用斯诺这位了解中国革命、熟悉中国国情的美国记者,将中方愿意改善关系的信号传递给美国政府。尽管美国方面对这些委婉表达的信号反应并不明显,但毛主席并未放弃,而是继续推进他的战略布局。 面对美方的迟钝反应,毛主席抓住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会。1971年3月21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启程前往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这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六年来首次重返国际大赛舞台,意义非凡。 毛主席对这次出访极为重视,他认为这是向世界传递信号的绝佳机会:中国人有能力和信心参与到世界舞台中去。这次代表团的亮相确实引起了轰动,西方媒体纷纷以头版报道中国乒乓球队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吴旭君回忆,在代表团出访期间,毛主席常常思考到深夜,显示出他对此事的高度关注。 趁热打铁,毛主席迅速推出第四步棋——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1971年4月6日,这份具有历史意义的邀请函由毛主席亲自签署。这一举动的灵感部分来源于中国选手庄则栋与美国队员的友好交流,毛主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细节,并将其提升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一环。 毛主席向吴旭君表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是为了让年轻人亲眼看看新中国的真实面貌,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偏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毛主席将深远的战略构想与小小的乒乓球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辟了中美关系破冰的新途径。 在前四步棋奠定的基础上,毛主席的第五步高棋水到渠成——邀请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早在尼克松1968年上台之初,毛主席就开始关注这位以反共立场著称的美国政治家,并对其政治生涯进行长期研判。 令人惊讶的是,当美国1972年开始新一轮总统竞选时,毛主席预测尼克松会连任成功,并表示愿意邀请他访华。这一判断与尼克松对共产党的消极态度似乎相悖,但毛主席看得更远。他认为,民主党执政近四十年却未能改变中美关系,是时候"另寻他法"了。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专机降落北京,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历史性访华。毛主席对此高度重视,将原定15分钟的会见时间延长到60多分钟。这次访问成功打破了中美关系二十多年的坚冰,开启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迎来了冰雪融化的春天,两国开始了正常的外交往来。这一重大转折不仅改变了中美双边关系,也深刻影响了整个国际格局。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为后来加入联合国等重要发展奠定了基础。
毛主席在世时,没有毛主席的确不行!毛主席逝世已近50年,但这几十年里社会生产力发
【6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