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胡同小庙少,资料多有雷同,旧闻掌故也寡,就那点东西,但每每漫步经过,不同于其他宅门住家儿,那些石额檐脊彩画老树都让人倍感温暖,怹们就是胡同里的老辈儿高人,无声驻留在春风夏荫冬日里,看着代代北京的孩子长大变老,人于懵懂幼时因知敬畏,彼时人的见识不长,世界不大,时光也慢,所以小庙皆称大庙,一座大庙管一条胡同,内供神佛即是这条胡同的大家长,旧时孩子犯错,父母会领着他去家边庙里神佛前跪着,老年间的请家长嘛。
🎇上次逛延寿街片儿在疫前了,新春暖阳下看老宅变化,与老街坊闲谈,旧雨总藏新知,都那么通透舒坦。延寿街因寺而名,昔辽金那座涵盖琉璃厂的巨刹在明正统年因断碑出土而再兴,但已缩成小庙,建国后寺址成了李福寿北京制笔厂,今已不存,这两座则是不知名老艺术家,草凑一篇。
1⃣️-7⃣️茶儿胡同灵鹫寺:明时多有琉璃厂烧窑存柴炭之所,名柴胡同,至清带了儿化音,清民时更名茶儿而与茶无关;古印度灵鹫山位于摩羯陀国都城王舍城之东北,是佛陀说法之地,始建于清初的小庙灵鹫寺今仅存石额与一级古槐,民国时供奉佛祖弥勒玉皇大帝,面积较现在的院大;重修石额上款咸丰戊午年菊月,8年9月,落款住持宝珍叩募,建国成为杂院,造像毁于wg前后;2016年和胡同其他三座院共同改造成了胡同共生院,古槐下私建厨房改造为六平的微型艺术室,沿树叠砖造型筑起可俯瞰小院的高台,同时在院内设儿童图书馆手工艺工坊和绘画舞蹈教学场地,此设计得了当年的阿卡汗建筑奖;院内住户未全迁走,第三次看到那位衣衫褴褛行动不便的老住户,越来越,挺腌心;另外老香炉座哪去了?
8⃣️-1⃣️4⃣️大耳胡同伏魔大帝庙:琉璃厂东起五斗斋,西止方壶斋,五斗斋就在大耳南,老名大儿,改名与耳朵无关,形其实不像,伏魔大帝就是关帝,明万历末年加封的,所谓石庙即是正供关帝像为石像,也是几百年的积淀,两进殿,前殿穿堂门两厢供神,后殿正殿,造像毁砸于WG,现在的房子是2013年拆除后重建的,拆殿当晚人力机器都弄不动梁柱硕材,最后锯断了才运走,好材料就此不知下落,新房屋顶偏薄,材料差劲,刚十来年就已经皮开骨绽的了,另外门口的风化门墩是重建时的他处之物,老石狮早已不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