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朱允炆担心地问爷爷朱元璋:“假如将来叔叔们造我的反,可怎么办啊?” 白发苍苍的朱元璋一下子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戎马一生,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儿子会造孙子的反,因此他半晌无语。 思索片刻他问朱允炆说:“如果真有此事,你打算怎么办呢?” 此时的朱允炆一看祖父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自己,这是在考验自己的能力么? 思索片刻,朱允炆巧妙回答祖父说:“我会先礼后兵,首先以德服人,让他们甘愿臣服于我,如果不行,我就用礼法来约束他们。” 朱元璋边听边点头,表示赞许。 朱允炆见祖父认可又接着说道:“如果达不到效果,那么我就只能“削藩”,收回他们的领地,最后就只剩下兵戎相见这条路了。” 朱元璋听完朱允炆这番话,很是高兴:“这个方法确实不错。” 同时,朱元璋也更加相信朱允炆是最合格的王位继承人,且善于运用“帝王之术”,不枉自己的悉心教导。 原来,在朱允炆十五岁时,自己的父亲,太子朱标就病死了。而朱元璋的皇位继承人就成了空悬,朱允炆从小跟在父亲身边,因此对这个祖父也是非常亲近,深得朱元璋的喜爱。 朱元璋喜欢朱允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觉得朱允炆聪明,而且非常仁义。 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这二十六个儿子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其中尤属燕王朱棣能征善战,而且朱棣本人也是屡屡击退来犯的外族,战功赫赫。 但是,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为继承人,主要是考虑到当时国家的综合情况,明朝建国仅仅30余年,又由于连年征战导致生产力严重不足,物资匮乏,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贫困,当下最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如果下一任皇帝还是喜欢征战,那么明朝经济可能真的会一蹶不振。经过几番斟酌,老谋深算的朱元璋不顾大臣反对,选择了不擅武力的孙子朱允炆成为下一任皇位继承人。 同时,为了让孙子清清白白做个好皇帝,朱元璋采取了一些列铁腕手段,“清君侧,杀功臣”,为朱允炆扫除帝王之路上的障碍。 而朱棣等人在朱元璋眼中虽然能征善战,但最终也仅仅成为朱允炆保驾护航的臣子。 因为朱元璋认为,朱允炆的德行与操守有圣君之相,定能够开辟文明盛世。 朱元璋精心策划了这一切,他认为自己平定四海、杀光功臣,把有战功的儿子全部派去镇守边疆,国家自然就安定了,朱允炆也可以高枕无忧地做好自己的圣贤之君了。 然而,朱元璋却忽略了人性的贪婪。自古以来,面对权利,多少兄弟反目。父子相残的事实,历历在目。 父子都能相残更何况叔侄,贫家子弟尚能为争夺家产打得不可开交,又何况是一座万里江山。 事实证明,朱元璋虽然精心安排了一切,却也没能挡住权利之争。 朱允炆虽有德行和操守,但并没有遵守他在朱元璋面前所说的“以德服人。” 他登基一个月左右,为了巩固政权,就对自己的叔叔下手了。 他首先下手的是周王朱橚,朱允炆随便找个理由,直接把朱橚贬为庶民,并流放到云南。 又以“贪虐残暴”的罪名,把代王朱桂,迁至蜀地看管起来。 接下来就是岷王朱鞭和湘王朱柏。 然而,湘王朱柏却没像其他藩王一样认罪伏法,反而是采取了极端的手段,自焚而死。 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导致叔叔们之间暗潮涌动,朱柏在几个兄弟中是能力比较出众的一位,他忠君爱国,兄友弟恭,当朱棣听到他自焚的消息后,当场口吐鲜血,一方面心痛自己的兄弟,一方面也是哀叹自己的命运。 可是,朱允炆对于叔叔们,几乎是没有半点感情的,叔叔对于这个侄儿,也不常见,最终的下场就是,没了亲情,只能是刀兵相见了。 那么,为什么这些藩王乖乖的束手就擒呢? 一方面,朱允炆在削藩时,也是先选择了这些权势不大,又没什么能力反抗的叔叔,所以比较顺利; 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君臣之道的社会统治制度,对臣子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而朱允炆更是早已忘记了和朱元璋那次关键对话,他的做法看似杀伐决断,但效果却是有限的,在他根基不稳的情况下,就抢先下手,结果断送了自己的帝王之路。 燕王朱棣并不甘像其他藩王一样坐以待毙,反而借着装疯卖傻逃过了朱允炆这一波的“削藩”计划,待兵强马壮之时,一举反扑,夺得了王位。 而朱允炆在自己的寝宫放了一把大火之后,从此就下落不明。
年轻的朱允炆担心地问爷爷朱元璋:“假如将来叔叔们造我的反,可怎么办啊?” 白发苍
爱吃凉拌菜
2025-03-31 17:04:47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