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话是西南官话的分支,方言带有过渡性特点。在宋元时代,遵义、贵阳等贵州的城市都属于夔州路管辖范围。所以遵义话和四川话重庆话高度重合,而贵阳话处在四川话和云南话之间, 所以它在在音调系统与核心词汇方面,与川渝方言存在显著亲缘关系,同时又显示了向滇方言过渡的特征。 贵阳话与成都话重庆话一样,“入声归阳平”,这是典型西南官话特征,尤其在声调上有高度的相似性。它们的日常生活词汇呈现深度重叠。比如,表达遗憾时,都用“哦豁”(如:哦豁,手机摔坏了)描述占便宜的行为是“吃豁皮”、说害怕是“虚火”说恼怒是“鬼火戳”,闲聊叫“摆龙门阵”,出故障叫“扯拐”等等。 但是,贵阳话的有些方面又显现出向滇方言过渡的特点。川渝方言表达“怎样”“为什么”的意思时,常用“爪子”,和贵阳和昆明话则喜欢用“搞哪样”(如:你搞哪样不接电话?)川渝话用“朗个”(怎么)表示询问,贵阳话昆明话则用“咋个”(如:这个文件咋个处理?)川渝话“去哪里”的“去”是“切”,而贵阳话和昆明话都用“克”(如:明天克黔灵山玩) 贵阳话的语气助词也呈现了过渡特征,兼具云贵与巴蜀特色:表示求证的语气,既像昆明话一样可用“嘎”表示(如:你毕业了嘎?)也像川渝话一样可用“哈”表达(如:合同签好了哈?)。 作为云贵高原东缘枢纽,贵阳历史上既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中转站,又是滇黔文化交融的前沿地带。其方言系统既保留了与巴蜀方言的同源特征,又在长期人口流动中吸收了滇方言要素,形成一种过渡型方言体系,可以算西南官话“十字路口”的活样本。
贵阳话是西南官话的分支,方言带有过渡性特点。在宋元时代,遵义、贵阳等贵州的城市都
惹不得哦大爷
2025-03-31 22:05: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