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李世民告诉尉迟敬德:“明天你给我作证,我非砍了唐俭的脑袋,气煞我也。”尉迟敬德当面答应,然而就在第二天上朝时,他却说:“臣从来没听过这件事。”
尉迟敬德是唐朝的开国功臣,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又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有从龙之功。
李世民登基后,封尉迟敬德为右武候大将军和吴国公,后来又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尽管有如此功劳在身上,但朝中有很多人都不待见他。
尉迟敬德这人性子直,见到哪里不好的就直接说,不管是皇亲贵族,还是朝中大员,只要落到他手上的,难逃被斥责一顿的命运。
尉迟敬德偏不害怕,别人也拿他没有办法。
直到一次酒席上,任城王李道宗坐在上位,尉迟敬德当场挥拳,差点打瞎他的眼睛。
这次,李世民也在场,他阴阳怪气地说了句:“从前我认为,汉高祖建朝后,功臣很少保存,所以我一直注意这个问题。
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不是汉高祖的过失,治理国家一定要赏罚分明,既然你承担了那么多的恩惠,就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然将来你会后悔的。”
李世民目光如炬,尉迟敬德这才知道害怕,从此收敛了脾气。可他还是学不会,官场谄媚奉承那一套,哪怕是面对李世民,尉迟敬德也不曾低头。
一次,吏部尚书唐俭和李世民下棋,两人吵起来架来。李世民盛怒之下,就把唐俭发配到了潭州。
即使这样,李世民还没消气,他对尉迟敬德说:“唐俭藐视我,死不足惜,你为我作证,就说他言语间冒犯了我,然后我给他立罪,非砍了他的头不可。”
当着李世民的面,尉迟敬德点头答应了。结果第二天上朝,李世民提起这事时,尉迟敬德却摇摇头说:“臣从来没听过这件事。”
李世民以为,尉迟敬德岁数大了,忘了昨日的约定,就出言说道:“要不你再想想?”然而不管李世民怎么提醒,尉迟敬德都坚称不知道此事。
这下,李世民无法除掉唐俭,又搞得下不来台,只好把玉梃重重摔到地上,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怒火。
事隔多日,李世民举办宴会,允许三品以上官员来赴宴,尉迟敬德也在其中,其他大员以为是皇帝要找茬,谁也不敢大喘气。
没想到,李世民却说:“敬德这么做有三个好处,唐俭不用枉死,朕没有误杀臣子,敬德留有忠德之名。”说完,当众赏赐敬德一千匹绸缎,群臣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可以说,李世民对尉迟敬德,是又恨又爱。
然而身为皇帝,都难以逃脱权力二字,英明如李世民,也一样惦记自己的皇帝宝座。
贞观十三年,尉迟敬德调任,不知是“天高皇帝远”还是平时人缘不好的缘故,开始不断有人传出“尉迟敬德要谋反”的消息。
就连远在长安的李世民,都有所耳闻,他召来尉迟敬德,严肃地问:“听说你要反?为什么呢?是嫌朕对你不够好吗?”
尉迟敬德是个大老粗,但不傻,他听出了李世民的试探之意。只是尉迟敬德不愿相信,李世民竟然真的有几分相信他要谋反。
一时间,尉迟敬德也来了脾气:“确实是,臣要造陛下的反!老臣跟您南征北战,身上留下无数道伤痕,怎么才有太平天下,您就怀疑我要谋反呢?”
说完,尉迟敬德脱下衣服,那身体上满是伤痕。旁人不知晓,李世民却知道那都是当年留下的旧伤了。
见此场景,李世民不禁落泪,遥想当年“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拿出一车金银器物诱惑,尉迟敬德没有丝毫动心,后来刺客不断上门刺杀,他也没有服软。
诱惑不成,刺杀不成,李元吉陷害尉迟敬德,他被李渊关进监狱,差点砍头。即使这样大难临头,尉迟敬德也没有背叛李世民。
想到这里,李世民眼神清明,他安慰尉迟敬德:“快穿上衣服吧,没有不相信你,这不是问问你吗?怎么还生气了呢?”
李世民话语宽容,可尉迟敬德是真害怕了。他也知道,皇帝已经用不上老迈的自己,还不如早早回家享乐。
四年后,尉迟敬德回家养老。除了后来有一次跟随李世民征讨高丽,其他时候都是自娱自乐,他就这样快活了十六年,安然走完余生。
其实,尉迟敬德不是嫡系大臣,但绝对算得上李世民的心腹。
尉迟敬德原来效力刘武周帐下,李世民看中他的将才,几次劝降,尉迟敬德都不答应。直到刘武周被杀,尉迟敬德才投奔李世民,一路护佑他走到皇帝宝座。
所以,李世民是相信尉迟敬德的忠诚的,才愿意去问他。换作其他人,莫说真正谋反,哪怕是有谋反的谣言,当事人也会死无葬身之地。
只是,天下已定,李世民和尉迟敬德都知道,从此再无兄弟情深,只剩君臣二字了。
一个不断敲打,一个请求还乡。
无论作为曾经的兄弟,还是现在的君臣,尉迟敬德主动退出朝堂,都为二人留下了最后且足够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