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诸葛瞻年仅8岁,其最终结局如何? 在三国历史的浩瀚星空中,诸葛亮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星辰之一。他以其超凡的智慧、卓越的谋略和忠诚的品格,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当诸葛亮在五丈原溘然长逝时,他年仅 8 岁的儿子诸葛瞻,命运的轨迹也由此悄然改变。那么,诸葛瞻最终的结局究竟如何呢? 诸葛瞻,字思远,出生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 227 年)。彼时,诸葛亮正忙于筹备北伐事宜,但他对儿子的关爱并未因此减少。尽管军务繁忙,诸葛亮仍会抽出时间教导诸葛瞻。在诸葛亮的悉心教导下,诸葛瞻自幼便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他聪慧伶俐,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力远超同龄人,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兵法谋略,都能很快领悟。 诸葛亮对诸葛瞻寄予了厚望,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曾写道:“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既为儿子的聪慧感到欣慰,又担心他过早成熟,难以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材。这种担忧,也反映出诸葛亮对儿子成长的深切关怀。 随着诸葛瞻的成长,蜀汉政权也发生了诸多变化。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等相继执政,他们延续了诸葛亮的治国方略,蜀汉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而诸葛瞻,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长大成人。他继承了父亲的英俊容貌和不凡气质,加之自身的才学,很快便在蜀汉朝廷中崭露头角。 延熙六年(公元 243 年),诸葛瞻十七岁,被后主刘禅招为驸马,迎娶了刘禅的女儿,拜骑都尉。这一身份的转变,使诸葛瞻正式踏入了蜀汉的政治舞台。此后,他的仕途一路顺遂,先后担任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 然而,诸葛瞻虽然身居高位,但此时的蜀汉政权已逐渐走向衰落。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多次北伐中原,但由于国力有限,加上朝廷内部的掣肘,北伐成果并不显著。而诸葛瞻,在对待北伐的问题上,与姜维产生了分歧。他认为姜维频繁北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百姓疲惫不堪,对蜀汉的发展不利。于是,诸葛瞻与董厥等人共同上表刘禅,要求削夺姜维的兵权,让他担任益州刺史,将其调离北伐前线。 景耀四年(公元 261 年),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成为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之一。此时的蜀汉,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朝廷内部,宦官黄皓专权,他与诸葛瞻、董厥等人争权夺利,导致朝政混乱。而外部,曹魏政权在司马昭的掌控下,国力强盛,对蜀汉虎视眈眈。 景耀六年(公元 263 年),司马昭决定发动灭蜀之战。他派钟会率领大军十余万,从斜谷、骆谷等地进攻汉中;邓艾则率领三万余人,自狄道进军,牵制姜维的兵力。面对曹魏的进攻,蜀汉朝廷一片慌乱。姜维得知消息后,迅速率军回援,但被邓艾阻挡在剑阁。 在这危急关头,诸葛瞻肩负起了保卫蜀汉的重任。他率领军队前往涪县抵御邓艾。然而,由于诸葛瞻缺乏实战经验,在军事指挥上出现了失误。他没有听从黄崇抢占险要地势的建议,而是犹豫不决,错失了战机。邓艾趁机长驱直入,在绵竹与诸葛瞻展开了决战。 在绵竹之战中,诸葛瞻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抱着必死的决心,与邓艾的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尽管蜀汉军队奋勇抵抗,但终因兵力悬殊,逐渐陷入了劣势。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年仅 19 岁,他见父亲陷入困境,毅然冲入敌阵,试图力挽狂澜。然而,最终父子二人都战死沙场。 诸葛瞻的死,标志着蜀汉政权的最后一道防线被彻底攻破。邓艾乘胜进军,兵临成都城下。后主刘禅在谯周的劝说下,开城投降,蜀汉宣告灭亡。 诸葛瞻虽然最终未能挽救蜀汉的命运,但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死殉国的精神,赢得了后人的尊敬。他继承了父亲诸葛亮的忠诚与气节,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蜀汉的热爱。尽管他在军事指挥上存在一些不足,但他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格,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正如后人所评价的那样:“诸葛瞻父子,有死国之志,足以愧犬马之臣、亡国之大夫矣。” 诸葛瞻的故事,也成为了三国历史中悲壮而又令人动容的一页。
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诸葛瞻年仅8岁,其最终结局如何? 在三国历史的浩瀚星空
云景趣事
2025-04-02 11:35:41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