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铁路:应作为缅甸地震灾后重建的“优先工程”!【上】 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大地震。震中位于缅甸第二大城市、150万人口的曼德勒,该城市约1/3建筑物倒塌。 插图1:缅甸地震强度(图源美国地质调查局,侵删) 地震发生后,我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是首支抵缅的国际救援队,随后,另外3支中国官方和15支民间救援队也陆续抵缅。除了我国官方援助外,中国红十字会、企业和民众也纷纷向缅甸捐款捐物,充分体现了中缅“胞波情谊”和“命运共同体”。 插图2:中国抵缅救援队(图源网络,侵删) 本次缅甸大地震,给缅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地震带沿线的交通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的破坏,部分路网瘫痪。 现在,地震救灾的“黄金72小时”已经过去,地震所导致的各种问题也在不断出现。 再往后,就进入了灾后重建阶段。 在物流启示录看来,缅甸灾后重建,中缅铁路应作为战略优先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在这片废墟之上,中缅铁路将被赋予更深层次的重大意义和战略使命。 一、中缅铁路概况 先看图: 插图3:中缅铁路线路示意图 规划中的中缅铁路,从昆明经大理、保山、芒市、瑞丽(瑞丽东站)出境,经木姐、腊戌、曼德勒、皎勃东、马圭、安-缅甸,终至皎漂港,全长约1700公里。 我国境内段(昆明-瑞丽): -昆明-楚雄-大理铁路于2018年7月全线开通运营,全长328公里; -大理至保山段于2008年6月动工,于2022年7月建成通车,全长133公里; -保山至瑞丽段于2015年12月动工,计划于2028年底建成通车,全长197公里。 现在,保瑞铁路卡在横断山脉的高黎贡山隧道(34.53公里),该隧道需穿越17种地层、19条断裂带,地质情况极为复杂,几乎涵盖了隧道施工中所有不良地质状况,施工难度被形容为“世所未有、世所未见”。 插图4:高黎贡山隧道位置(图源网络,侵删) 截至2025年3月,高黎贡山隧道正洞已施工19.58公里,占比56.6%,剩余14.95公里。 插图5:高黎贡山腹地1号斜井入口(图源云南日报,侵删) 缅甸境内段(木姐-皎漂港): -木姐-腊戌:约160公里,目前无铁路; -腊戌-曼德勒-马圭:约580公里,目前有米轨铁路; -马圭-皎漂港:约290公里,目前无铁路。 中缅铁路缅甸段,全长约1030公里,线路走向大致与中缅油气管道平行。 中缅铁路建成后,将是我国打通到印度洋出海口最近的陆海大通道。届时,从我国大西南到印度洋的距离,比从东部沿海出港绕行马六甲海峡至印度洋的距离,里程缩短5000-6000公里,时间节约7-10天。 我们梳理一下中缅铁路的坎坷历程。 二、中缅铁路“一波三折” 中缅铁路于2008年正式提出并写入中缅《关于加强交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2011年4月,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与缅甸铁道部铁路公司在内比都签订《关于缅甸木姐-皎漂铁路运输系统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补充协议》。根据该协议: 中缅铁路缅甸境内段(木姐-皎漂港)采用准轨、单线(预留双线)、客货共线、电气化技术标准,设计时速160公里(预留200公里),预计总投资200亿美元,中方负责大部分资金,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方式,缅方给予中方50年运营权。当时计划最迟于2014年6月动工,工期5.5年,在2019年底建成通车。 此后,缅甸发生的一系列“巧合”事件: 【本号文章发布功能被禁,暂以微头条形式发布,字数所限,分篇发文】
中缅铁路:应作为缅甸地震灾后重建的“优先工程”!【上】 3月28日,缅甸发生7.
物流启示通
2025-04-02 13:05: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