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搞懂,小米SU7这件事, 为什么那么多人批评女孩“过度信任智能驾驶”? 还

之槐评娱 2025-04-02 15:54:36

没搞懂,小米SU7这件事, 为什么那么多人批评女孩“过度信任智能驾驶”? 还是结合事故细节分析了一下吧: 一、技术信任与认知偏差:理想化智驾的安全错觉 1、营销宣传与用户期待的落差 小米SU7上市时主打智能驾驶功能,创始人雷军曾强调其AEB系统能在135km每小时时速下识别障碍物并刹停。这种技术领先的标签容易让用户形成智驾约等于自动驾驶的认知。 然而,实际驾驶中,系统对锥桶,水马等静态障碍物的识别能力有限,用户手册也明确标注了免责条款。女孩母亲曾提醒技术不完善,但年轻一代更易被科技光环吸引,低估风险。 2、智驾分级与法律责任的模糊性 当前市面智驾系统均为L2级别,法律要求驾驶员全程掌控车辆。但部分用户将辅助等同于替代,放松警惕。 事故中,系统在碰撞前2秒才发出警报,女孩虽接管但操作仓促(方向盘转向角度过大,刹车力度不足),反映出紧急状态下人类反应的局限性。网友批评本质是质疑为何不早接管,却忽略系统预警的延迟性。 二、舆论场中的受害者有罪论与社会心理 1、技术依赖的道德化批判 事故后,部分评论将信任智驾等同于不负责任,认为女孩未遵从母亲劝告是自食其果。这种归因本质是将技术缺陷转化为个人过失,淡化车企责任。例如,网友指出手册写明免责条款,过度依赖是主因,却忽视车企在营销中是否充分警示风险。 2、代际冲突的投射 母亲多次劝阻与女儿坚持使用智驾的情节,成为舆论焦点。这既反映长辈对新技术的不信任,也暗含年轻人盲目追求科技的刻板印象。 三、技术标准与监管滞后:谁该为合规负责 1、合规不等于绝对安全 智能驾驶通过法规认证仅代表满足最低安全标准,而非万无一失。例如,小米SU7虽通过中保研64km每小时碰撞测试,但事故时速达97km每小时,远超测试条件。网友混淆合规与零风险,认为能上市即安全,实则是将监管标准理想化。 2、车企责任边界争议 小米声明强调驾驶员接管后责任归属个人,但事故暴露智驾系统三大缺陷:AEB未触发,施工路段限速标识未识别,地图数据未更新。行业人士指出,车企过度依赖用户手册中的免责声明,却未在交互设计中强化风险提示(如频繁脱手预警未升级为强制退出智驾)。 四、公众情绪的深层动因:技术焦虑与信任危机 1、智驾神话的破灭 事故前,行业正掀起智驾平权热潮,低价车型纷纷搭载高速领航功能。此次事件打破技术乐观主义,加剧公众对车企为抢占市场仓促推广半成品的质疑。网友批评女孩,实则是宣泄对技术失控的集体不安。 2、幸存者偏差与风险感知 多数用户日常使用智驾未出事故,形成技术可靠的认知惯性。一旦发生极端案例,舆论倾向放大个体责任以维持技术总体安全的信念。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导致对受害者的苛责。 或许正如一名工程师所言:再先进的算法也抵不过一条生命,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才最踏实。

0 阅读:0
之槐评娱

之槐评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