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呆了!吃透这本书,彻悟一生人格成长方向

千山聊文学 2025-04-02 17:46:47
埃里克森说:“人从出生到si亡,人格要经历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特定的心理危机与发展任务。” 比如从婴儿期对世界的信任感建立,到青春期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再到成年期对亲密关系的追寻,每个阶段如同层层阶梯,一个人是否过得充实,体验到满意还是绝望,这与人格发展中的自我、本我、超我三者关系是否达到平衡与完整有着必然联系。 要想真正解析自我,成长中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訾非教授写的《成长心理学》值得一读。 这本书围绕人格发展,从自我、本我、超我三者关系,结合案例,帮助我们理解本能,然后带我们逐步变得完整和平衡,能解决内在冲突、优化防御机制等,最终实现超我,即找到自我成长的钥匙,成为更好的自己。 其中在防御机制这一章中有一个案例对我印象深刻,非常有触动。 案例说的是玛丽35岁,在人际沟通中总是用愤怒的情绪对抗,以吵架来对应冲突,她的原生家庭中母亲强势,父母柔弱,当母亲的期待没有从丈夫身上得到满足时,便把期待投射到玛丽身上,于是严苛的教育与情绪化的沟通方式,让玛丽习得了"以硬碰硬"的防御机制。成年后的她处理人际冲突的模式——每次沟通必以争吵收场。 在阅读案例时,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太相似了。曾经,在和朋友或同事讨论问题时,我也会因为观点不合而情绪激动,甚至演变成争吵。这给我带来了负面情绪和不良的人际关系,后来我学了心理学后,不断自我探索,改变了自己的沟通模式,在情绪上也稳定了,不再动不动容易生气。 书中指出,如果玛丽在成长环境中沟通顺畅,就能发现服软、讲道理或暂时放一放等,都是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那么在沟通中就不会有冲突了。 我想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冲突,不知道如何解决,化解矛盾,等等!与我们在人格成长中处于功能失调有关,若没有一个好的榜样,便会习得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而恶性循环。 读完本书让我深刻意识到,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是否完善,在他成年后的种种行为中可以被看见,就像玛丽的故事。只要我们不断学习,自我觉察,了解自我、本我、超我三者关系,很多痛苦与分歧就可以消除,真正实现自我的成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