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唐某如今已在精神病院待了17年,他急切想要出院,却遭到家人拒绝。从

上官涛来说事呀 2025-04-02 19:21:58
四川成都,唐某如今已在精神病院待了 17 年,他急切想要出院,却遭到家人拒绝。从法律和实际情况来看,唐某出院的问题陷入了僵局。 唐某 34 岁时突然患上精神分裂症,变得极具攻击性。他曾差点用花瓶砸伤母亲,还骑车将父亲撞飞数十米远。由于唐某身材高大,很难有人能制止他的暴力行为。其父亲为了让他恢复,和侄女婿连哄带骗将他送到重庆一家封闭式管理的精神病院。 在精神病院里,唐某的生活单调且煎熬。每天按时起床洗漱吃饭,只有在不下雨时能去花园活动一小时,其余时间大多在病房里,每周四上午才能用手机和外界联系。起初他很抗拒,后来逐渐配合,因为他知道配合治疗能少受点苦,也能早点出院。 经过 3 个多月的治疗,院方宣布唐某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出院。这让唐某满心欢喜,可院方联系其父亲时,父亲却坚决拒绝。父亲担心唐某出院后再次发病伤害家人和社会,这一拒绝,就拖了 17 年。期间院方多次表明唐某符合出院条件,还发出公函称他可以与社会面接触,但 81 岁的父亲始终不同意。 院方转而联系唐某的亲弟弟和表姐,他们也都不愿接唐某出院。无奈之下,院方联系唐某老家街道办,街道办表示父亲不同意,他们也不能强制让人去领人。 有人觉得唐某父亲太狠心,毕竟是亲生儿子,不能丢在精神病院不管。但也有人理解父亲的担忧,毕竟曾经受过伤,而且唐某 51 岁了,父亲 81 岁,谁还能控制得了他呢? 从法律角度看,精神病人发病期间一般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状态。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在没确定唐某完全康复或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前,院方不能私自放他出院,需监护人签字确认。唐某的监护人本是父母,若父母不在则是兄弟姐妹等。 现在院方虽出具报告表明唐某能出院,但这并不代表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民法典》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经本人、利害关系人或有关组织申请,法院可根据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复状况,认定其恢复为限制或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就是说,唐某能否在没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出院,要由法院确定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才行。 这里看似存在一个矛盾点,院方都认可唐某能出院了,为何还不能确定他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呢?实际上,出院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不同的概念。出院能力更多基于病情康复情况,而民事行为能力需要更全面的评估。 唐某目前决定走诉讼途径维权,只有通过法院确定其行为能力,他才可能获得出院资格。即便他出院了,还面临能否回家的问题。我们希望唐某的父母能看在他是亲生儿子的份上,至少给他一个落脚处,保障他的基本生活。毕竟,亲情的温暖或许是他真正康复的关键因素,就如同在黑暗中为他点亮一盏明灯,引导他走向正常生活的道路。但也有人认为,即便给了他落脚处,万一他再次发病,家人的安全又该如何保障呢?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境地。 通过现象扫描,我们看到唐某渴望出院却被家人拒绝的情况。异常捕捉到院方和家人对于唐某出院的态度差异,以及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归因分析可知,家人的担忧源于曾经的伤害经历,而法律的规定是为了保障各方权益。从反事实推演来看,如果当初唐某出院后没有再次发病,或许家人就不会如此抗拒他出院了。但现实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这也是家人一直犹豫的原因。从田野调查的角度,我们可以了解到类似唐某这样的情况在社会上并非个例,很多家庭在面对精神病人康复后的去留问题时,都存在诸多顾虑。综合这些方面,唐某出院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更多的沟通和协调,以及法律层面的进一步明确和保障。
0 阅读:32
上官涛来说事呀

上官涛来说事呀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