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名新疆男子退伍后被分配到供销社工作。当地百姓常常在他这里赊账,他从不拒绝。然而,主任检查账目时发现他竟赊了2万多元,随后对他说:“你走吧。”他叹了口气,觉得做人不能太心软。没想到,正因为别人的一次帮助,他又成了“好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年春天,阿里木江刚到贵州镇远不久,一日,远处山林突起浓烟,他二话不说,放下推车就往火场跑,几个小时的奋战后,他获得了300元奖励,这笔意外之财,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他把这钱连同自己仅有的200元,一起捐给了一位贫困女学生,这个决定,仿佛打开了他心中的一扇门。 在此之前,阿里木江对“善良”这个词有着复杂的情感,1992年,他在新疆老家的供销社工作时,心软给乡亲们赊账,累计金额超过一万元,最终,他既要不回钱,又丢了工作,那时的他,曾懊恼自己太过仁慈,却不知这看似吃亏的性格,日后会让他收获如此丰厚的人生。 背井离乡来到贵州,阿里木江选择了烤制羊肉串谋生,这个不起眼的小摊,渐渐成了他传递温暖的平台,从第一次资助学生的500元开始,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收摊时都会从收入中抽出一部分,放进专门的储蓄罐,烤串的火苗虽小,却温暖了一个又一个莘莘学子的求学路。 日积月累,阿里木江资助的学生遍布毕节的大街小巷,他还在贵州多所学校设立了“阿里木助学金”,将这份爱心制度化、长效化,那些曾经获得资助的学生,如今有的已成为教师、医生,继续传递着这份善意,而他依然推着他的烤串车,日复一日地奔波在毕节的街头。 从一对一的助学,到参与重大救援,阿里木江的善行范围在不断扩大,汶川地震、贵州雪灾、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处处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这个退伍老兵,用行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军人本色,他说,自己虽然脱下了军装,但那份责任感一直留在心里。 最令人称道的是,即便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等诸多荣誉,阿里木江始终保持着质朴本色,他住在简陋的出租屋里,穿着便宜的衣服,将有限的收入投入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地方。 2024年春节前,当记者问起这些年的付出是否值得时,他露出憨厚的笑容,指了指身后熙熙攘攘的烤串摊位,二十多年来,这个小摊不仅养活了他,还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对他而言,每一串羊肉串都承载着一份责任,每一分收入都化作了一份温暖。 从供销社的柜台到街边的烤串摊,从新疆和静到贵州毕节,阿里木江用他的善良和坚持,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善良从来都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够改变命运、温暖他人的力量。 如今的阿里木江依然在为善举奔波,但他的内心比任何时候都踏实,那个因为“心太软”而失去工作的年轻人,如今已经在人间播撒下太多温暖的种子,这些种子,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最美的花。 信息来源:兰州文明网│《全国道德模范阿里木江·哈力克来兰州了!》
1992年,一名新疆男子退伍后被分配到供销社工作。当地百姓常常在他这里赊账,他从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4-02 21:33: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