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周恩来提议入朝军队名为“支援军”,黄炎培反对:“自古道师出有名,名不

蜀山史道道 2025-04-03 11:05:20

1950年,周恩来提议入朝军队名为“支援军”,黄炎培反对:“自古道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要打这个不好打的仗,应该怎么打?有了一个正义之名,仗就好打喽!”

一声炮响,硝烟弥漫,朝鲜战争的硝烟已笼罩整个半岛,1950年6月25日,一触即发的朝鲜半岛陷入火海,战火从此蔓延,面对危急存亡之秋,新中国政府经过深思熟虑,终于下定决心,派兵前往朝鲜参战。

这个重大决策一经确定,立刻引发了一个看似简单但实则关系重大的问题——这支部队该叫什么名字?一个不恰当的名称,可能会给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带来极大冲击,于是,中南海的上空一度笼罩着一层凝重的氛围。

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意识到,部队名称的挑选关乎重大,必须三思而后行,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一个正义的名字能让这支军队更好地肩负起维护和平的神圣使命。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黄炎培先生来到了中南海,这位老刀把子,一贯直言不讳,对于当时提出的"支援军"的名字直接摇头否定。

他认为,这个名字过于简单,反而容易让外界误解为这是一次正式的对抗与宣战,黄炎培进一步解释道:"支援二字好像就是特意派遣出的意思,而中国派出的军队,是否又意味着是在正式跟美国宣战,而名字一出来必须能让语言都能理解,能明白中国派出的军队是为了追求和平、维护人民的意愿。"

面对黄炎培的劝谏,周恩来和毛主席也开始反复思考,他们意识到,不能单凭自己的想法下定论,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与各民主党派协商,这不仅是出于对民主人士的尊重,更是根据当时的《共同纲领》做出的规定。

广泛征求意见的电报函件迅速传遍各大党派,仅仅半天时间,黄炎培就火速赶到了中南海,轻松寒暄过后,他直抒胸臆对"支援军"的提议直接摇头,"支援军,妥切吗?我看这个叫法还是师出无名!"

黄炎培一向对事不对人,这次他也是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接着说:"支援军,顾名思义,就是派遣出去的,那是谁派出去支援的,是国家派出的,那这样的决定,是不是就等于我们已经公开向美国宣战了!"

这个名字一打出来,一亮相,不用解释,全世界人民一看就懂,这是一支出师有名的部队,是为和平、为人民,打击侵略者的正义之师!

黄炎培看出了大家的一片迷惘,于是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所以支援军这个名字,我看要改成'志愿军',这才是最妥切、最好的选择。"

黄炎培的这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毛泽东完全听懂听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从笔筒里拿起一支红蓝铅笔,将电报稿上的"支援军"二字用蓝色划掉,随后用红色改写为"志愿军"。

毛泽东解释道:"我们不是跟美国宣战,不是国与国宣战,我们是人民志愿的嘛,这是民间的事儿,我们的人民志愿是去帮朝鲜人民的,这不是国家与国家的对立!"

周恩来也赞同地说:"志愿二字好啊,世界上有许多志愿军的先例,马德里保卫战就有来自各国的志愿兵。"

就这样,在黄炎培的点拨下,一个响亮有力的名字诞生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它不仅符合国情,更蕴含着中国人民维护和平正义的坚定意志,从此,这个名字就刻上了历史的重重印记。

很快,这支部队的指挥体系也得到确立,久经沙场的彭德怀将军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杨根思将军也加入领导层,率领着骨干第39军,成为彭德怀得力的助手。

就这样,在一声令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加入了朝鲜人民军的抗美援朝战争,那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征程,但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力和英勇的战斗力,在多次关键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1950年底至1951年初,志愿军配合朝鲜人民军,成功突破了敌人在"三八线"地区的防御;1951年1月至4月,双方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了87天的持久作战,造成了美军空前的伤亡;同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志愿军与人民军发起了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虽然力量悬殊,但依然施展出了过人的战略谋略和钢铁般的意志。

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战役,见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那敢于牺牲、勇于战斗的大无畏气概,正是凭借这股不畏强权的磅礴力量,最终赢得了彻底的胜利。

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仅以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功勋,更成为新中国向世界展示大国担当的象征,它昭示着新中国挺身而出、维护正义和和平的坚定信念,震撼了整个世界。

这个响亮有力的名字,既体现了中国政府维护和平的初衷,又彰显了中国人民维护正义、反抗侵略的决心,它见证了那个艰难岁月,更永远铭记在了历史的丰碑上,成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0 阅读:2

猜你喜欢

蜀山史道道

蜀山史道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