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势如破竹逼近南京。 朱允炆在城内着急跺脚,最后他决定派自己的堂姑姑庆成主去求和,表示愿意和朱棣中分南北,划长江而治。 庆成郡主是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明太祖生前对庆城郡主疼爱有加,将其许配给了前途无量的黄琛。 后来黄琛犯错,官员希望严惩黄琛,并夺了他的驸马头衔。 朱元璋说了一句:“朕惟侄女二人,不忍遽加降夺,其称公主驸马如故。” 朱允炆派庆城郡主前去与朱棣谈判,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毕竟,庆城郡主与朱棣感情深厚,或许朱棣能看在她的情面上,接受和谈条件。 庆城郡主忧心忡忡地来到燕军大营,朱棣对这位堂姐还算是恭敬,两人先是客套了一番,接着庆城郡主提出了前来的目的。 她称建文皇帝,愿意向朱棣割让地皮,以求朱棣退兵。 没想到,朱棣软硬不吃,说了句:“这是有奸臣想拖慢我的行军步伐,好等着援军赶到。” 庆城郡主还在诧异天怎么晴了,原来是被这个堂弟给整无语了。 不过,朱棣的这番话说得很巧妙。 当年他起兵谋反,打的就是“清君侧”的旗号。 朱元璋生前曾在《皇明祖训》中说过:“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而这就给朱棣的谋反找了借口。 他称皇帝朱允炆身边,奸佞当道,尤其是齐泰、黄子澄二人蒙蔽圣聪,祸国殃民,所以自己要给侄子清一清这些宵小。 朱棣一路走来极为不易,他起初通过装病换回了留在京师的第三子。 手下被诛后,朱棣索性直接装疯,每日疯疯癫癫,毫无体面和尊严。 朱棣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面竭力地向皇帝示弱,另一面在府中锻造兵刃,召集手下。 然而谋反之事还是败露,朱棣也遭到擒俘。还好有张信的帮助,朱棣才得以逃出升天。 他在姚广孝等人的谋划下,率领死士斩杀北平的朝廷官员,正式喊出“清君侧”的口号。 古往今来,政权夺取都是自南向北成功得多,而朱棣自北向南,对抗的又是朱允炆这个皇权正统,九死一生,跌跌撞撞。 就在庆城郡主去劝和的前一个月,燕军之中还险些爆发内乱。 当时朝廷的大军接二连三地获胜,让朱棣的部众士气低迷,大军都要求渡河北返。 朱棣开了场会,同意班师的站在左边,同意继续南下地站在右边。 然而,绝大多数人都站在左侧。 朱棣犹如晴天霹雳,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还是朱能站了出来鼓舞道:““汉高祖十战九不胜,卒有天下”,坚定了燕军坚持的决心。 朱棣这才得以率军继续南下,可他们在灵璧遭遇了明军的主力。 与此同时,朱允炆又急调辽东铁骑南下,在济南与铁铉汇合,准备夹击燕军。 是朱棣和诸多大将浴血奋战,才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自灵璧告捷以后,江淮各地对燕军而言如无人之境。 朱允炆再也组织不起一场像样的抵抗。 朱棣自灵璧向东南进发,拿下了泗州,心情大好的他还去拜了拜祖陵。 盛庸驻守的淮安、凤阳易守难攻,朱棣就让朱能伪装成渔民北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盛庸。 燕军直抵扬州城下,扬州的监察御史本来已经做好了殊死一搏的准备。 可他手下的将士们都知道建文帝大势已去,索性先造了监察御史的反,向朱棣投降。 扬州被克后,朱棣又顺势拿下高邮。 而朱允炆正是在此背景下,派庆城郡主向朱棣求和。 朱棣一路走来,历经腥风血雨,眼看南京城近在咫尺,不论如何他都不会放弃。 莫说是朱允炆请了庆城郡主,即使是他请来朱标、朱元璋,朱棣也不会轻言放弃。 一旦他同意收兵,那朱允炆作为正儿八经的皇帝,肯定会东山再起。 届时,他还是难逃被消灭的命运。 何况,那么多的官兵跟着他出生入死,即使朱棣同意,这些人也不会放弃近在眼前的荣华富贵。 当然,朱棣也不是没有想过议和。 他的军队打到浦子口时,遭到了盛庸的顽强抵抗,不习水性的燕军被打得节节败退。 关键时刻,朱高煦引兵来援,朱棣大喜过望。 父子合力击溃盛庸,并拿下镇江,驻扎龙潭。 公元1402年7月3日,朱棣的大军大破金陵城,靖难之役自此结束。 只是,建文帝朱允炆从此销声匿迹。 朱允炆下落不明,始终是朱棣的隐患。 他曾派人搜遍了中国的山川,却没有探到一丝消息。 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极有可能是他为了继续寻觅朱允炆,以免他东山再起。
今日话题:朱雄英如果继位,朱棣还会造反吗???网友甲:如果朱雄英继位,淮西勋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