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英国女王访华,因为没有好车接待,国家便去找霍英东借车,本以为他会将自

混沌于浮云 2025-04-03 19:15:25

1986年,英国女王访华,因为没有好车接待,国家便去找霍英东借车,本以为他会将自己座驾拿来救急,却没想到他直接大手一挥买了一辆新的劳斯莱斯,而且在访问结束后还表示:不用还了!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对中国来说是件大事。那会儿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特别重视这次访问,想借机展示风貌,也拉近跟英国的关系。外交部从行程到礼仪都安排得滴水不漏,可偏偏在接机用车上出了岔子。英国那边提出要求:车得豪华,不能挂窗帘,玻璃得是白的,女王想看风景,也想让外面的人看见她。可当时国内哪有这种车?外交部的车虽然能凑合,但跟要求差太远。有人就提议:“香港的霍英东不是有好车吗?找他借一辆得了!”霍英东在香港名气大,又以爱国出名,大家觉得这主意挺靠谱。 于是,外交部赶紧联系霍英东,把情况一说。他痛快地答应了,但心里却犯了嘀咕。他家确实有几辆劳斯莱斯,可都是开了几年的旧车,保养得再好,也有点拿不出手。霍英东琢磨着,女王访华是国事,不能马虎,车得是新的才够体面。他没犹豫,直接决定买一辆全新的劳斯莱斯,马上派人联系英国厂家订车,要求顶级配置,还得赶在女王到之前送到北京。时间紧得很,车子从英国空运到香港,又从香港送到北京,总算在女王落地前到位。 1986年10月12日,女王的专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这辆崭新的劳斯莱斯就停在停机坪上等着。车子漆黑锃亮,玻璃透明,女王坐进去后,车队直接开往市区。这辆车在整个访华期间表现得无可挑剔,既满足了英国方面的要求,也给中国长了脸。市民们远远看着,都觉得这场面挺气派。这事儿要是没霍英东出手,外交部还真不好收场。 访问结束后,外交部把车钥匙还给霍英东。他接过来一看,随手就递了回去,说:“留给国家吧,以后还能用。”就这么一句话,这辆价值不菲的劳斯莱斯成了国家资产,后来被妥善保存起来。霍英东这一手,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还让人看到了他不计回报的胸怀。可他为啥这么大方?这得从他一贯的为人说起。 霍英东的爱国情怀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早在他发家之前,1950年代初,朝鲜战争打得正激烈,西方对中国搞封锁,物资紧缺得要命。霍英东二话不说,组织船队往内地运药品和布匹,冒着风险也要支援国家。那时候他还没现在这么有钱,但这份胆识和担当已经让人刮目相看。后来,他靠着商业头脑在香港闯出一片天,房地产、酒店、娱乐业,哪样都干得风生水起。可他赚了钱没光顾着自己享受,反而老想着怎么回报国家。 比如1983年,他跟广东合作建白天鹅宾馆,这可是中国第一家自主设计建造的五星级酒店。那会儿改革开放刚起步,国内酒店业还很落后,霍英东投钱出力,把这事儿干成了,成了中国现代化的一张名片。还有1997年香港回归,他没少在幕后帮忙,跑中英谈判的沟通场合,宣传改革开放的成果,忙得不可开交。体育方面他也出力不少,1986年在中山大学捐了3500多万港币建体育中心,跑道、看台都弄得顶尖,至今还在用。 霍英东这人,从小家境不好,是个渔民出身,后来靠自己一步步拼出来的。他对国家的感情特别深,常说:“我是个中国人,我的一切都是中国给的。”这话听着简单,但分量重。他做生意眼光毒,房地产那块抓得准,酒店娱乐也投得巧,赚了大钱。可他没把钱都攥在手里,公益事业上花得更多。教育、体育、基础设施,他都捐过,算下来没个数儿。 2006年,霍英东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他的葬礼很隆重,北京和香港两地都举行了悼念。那辆1986年给女王用的劳斯莱斯,后来被送到广州南沙的霍英东纪念馆,成了展品。车子保养得跟新的一样,游客看着它,就能想到当年的事儿,也能感受到霍英东那份心意。这车不光是辆豪车,更是中英友好的一段见证,也是霍英东爱国情怀的一个缩影。 说到底,霍英东为啥这么干?一是他真心爱国,觉得国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二是他有眼光,知道这车不光是给女王用,也是给中国争面子。他不是那种小气巴拉只顾自己的人,眼界宽,心也大。那次买车,他花的钱不算小,可他压根没想着要回报。访问完了说“不用还”,这话听着豪气,其实是他一贯风格的延续。

0 阅读:71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