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氏家族,已富到了17代,上海有近千套房产,子孙都要进哈佛读书 2019年5月

熹然说历史 2025-04-03 23:21:25

贝氏家族,已富到了17代,上海有近千套房产,子孙都要进哈佛读书 2019年5月,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以102岁高龄离世,举世哀悼。这位创造了法国卢浮宫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等世界级建筑的大师,始终自称"我是中国苏州人"。鲜为人知的是,他背后站着一个已经富裕了17代的神秘家族——贝氏家族。 贝聿铭为三个儿子取名定中、建中、礼中,寓意平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彰显着对祖国深沉的情感。这三个儿子都毕业于哈佛大学,延续着家族的精英教育传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贝聿铭跑遍祖国大地,最终选用山东泰山余脉的石头,这种石头干燥时呈淡灰色,下小雨变深灰,下大雨则成黑色,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成就了"中国最美博物馆"的美誉。 在一次纪录片《世界华人》的采访中,贝聿铭透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曾经是他家族的产业,而且只是当作花园使用。这座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必住的园林,仅仅是贝家的一处花园而已。据民间测算,贝氏家族在鼎盛时期于上海拥有近千套房产,规模令人咋舌。 上海南阳路170号的"贝公馆"是贝聿铭父亲、中国银行创始人贝祖诒的居所,占地2400多平米,建筑采用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坐北朝南,共三层。这座融合中西建筑精华的宅邸,见证了贝家的辉煌历史。而在苏州,人民路上的"嘉园"是贝聿铭叔祖的宅院,站在窗前便可将苏州地标建筑"北塔寺"尽收眼底,地理位置之优越可见一斑。 从狮子林到贝公馆,从苏州到上海,再到世界各地,贝氏家族的足迹遍布全球。即使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他们依然保住了家财香火,至今在世界各地政经界仍有贝氏后人的身影。这一切成就,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家族数百年来坚守的文化传统与智慧结晶。 令人惊叹的是,尽管贝家拥有如此庞大的财富,却从未出过"败家子"。贝润生购入狮子林后进行了长达7年的整修,使之焕然一新,而他的初衷之一是将其用作义庄,接济本族生活困难的人。 "富不过三代"是中国人常说的老话,上一辈白手起家,下一辈挥霍奢靡,再下一辈坐吃山空,这样的故事并不罕见。然而,贝氏家族却打破了这一魔咒,创造了"富达十七代"的传奇。这背后究竟有何密码?不妨从家族的起源说起。 明朝中期,贝兰堂从浙江迁居苏州,开始了行医卖药的生涯。年仅十四五岁的他已掌握大部分中草药知识,能够帮人看病开药。最初,他走街串巷,成为一名行脚医生,但游医生涯漂泊不定,难以稳定发展。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贝兰堂看中了苏州的市场潜力,决定在此地创办自己的医馆。由于医术过硬、经营得当,贝家医馆生意日益兴隆。 随着时光流转至乾隆盛世,贝氏家族的医药生意蒸蒸日上,与戈、毛、毕姓一起成为了"苏州四富",地位显赫。家族第十代传人贝墉继承了丰厚的家产,成为苏州著名的藏书大家,府邸中三进三出的院落都用来收藏各朝代的经典古籍和医药书简,彰显出贝家的文化底蕴。 到了近代,当许多富家子弟沉溺于抽大烟、赌大钱,最终家道中落时,贝氏家族却依然兴旺发达。家族第十三代出现了两位关键人物:金融奇才贝理泰和"颜料大王"贝润生。 贝理泰原本也是从医的,但他敏锐地察觉到金融行业的发展潜力,毅然转型。1915年,他入股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担任总行董事兼苏州分行经理。在他的经营下,分行大量吸收社会零星存款,业务蓬勃发展。他还开拓创新,开办旅行部,代购火车、轮船票及开发旅行支票等业务,后来正式成立中国旅行社苏州分社。 与此同时,贝润生则选择了不同的道路。16岁时,他来到上海,在瑞康颜料行当学徒,从最基层做起,最终晋升为经理。当时国内颜料市场存在巨大空白,贝润生凭借优惠的价格和丰富的色彩选择迅速占领市场,成为整个贝家中最富有的成员。 贝家能够传承十七代而不衰,关键在于他们的家族文化。家训中强调:"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以独有之产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产遗子孙。"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当年贝家先人携带药材和合伙人委托款遭遇歹人拦路抢劫时,贝家当即决定放弃自己的货物,带着委托人的钱款逃走。虽然损失不小,但将委托人的财务悉数奉还,为贝家赢得了"守信重诺"的美誉,也奠定了家族发展的信誉基础。 贝氏家族还特别重视教育,家训规定不论男女皆必读书,长幼有序兄友弟恭。贝润生曾开办中国第一所幼儿园,并要求后人必须能学则学,尽可能接受高等教育。在婚姻选择上,贝家也有严格标准,妻家贫穷富有皆不重要,只要求一定是知书达理、深明大义的女子。 正是这些传统与智慧的累积,铸就了贝氏家族延续十七代的辉煌,也培养出了贝聿铭这样的世界级人才,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0 阅读:3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