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是在破坏环境,应该从教科书中移除。”2014年,席慕蓉在南开大学的礼堂里,直接对着《愚公移山》批判,引起了广泛讨论。有人说她浅薄,不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内核。可作为著名作家,席慕蓉真的不懂吗?她为什么要这么说? 这则寓言故事流传千年,其蕴含的精神价值不可估量,愚公移山,不只是简单的移山之举,更代表着一种永不言弃、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困难面前,愚公没有丝毫退缩,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决心,直面挑战,这种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勇往直前。 从古至今,无数中华儿女继承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努力奋斗,古代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成功治理水患,造福百姓。 近代,无数革命先烈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畏强敌,前赴后继,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到了现代,我们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无论是“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发,还是高铁技术的飞速发展,背后都离不开这种奋斗精神的支撑。 但在2014年,席慕蓉在南开大学礼堂发表了一番引发巨大争议的言论,她指出“愚公移山是在破坏环境,应该从教科书中移除”,作为著名作家,她的观点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席慕蓉的批评源于她对环境保护的深切关注,她将愚公移山的行为与现代露天采矿类比,认为这种“人定胜天”的思维可能误导学生形成征服自然的价值观。 但实际上,席慕蓉过于字面化地理解了这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核心是传递奋斗精神,而非鼓励破坏自然。 席慕蓉的批评虽有片面之处,却也提醒我们,需与时俱进地理解传统文化,当代社会从“征服自然”转向“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其实也是对愚公精神的现代转化,这场争议有着积极意义,也促使我们思考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如何在坚持奋斗精神的同时兼顾生态保护理念,这正是《愚公移山》这则寓言给予我们的新启示。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方便您下次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感谢支持。 来源:中国青年报:《《愚公移山》不“可怕”》2014-06-16
“愚公移山是在破坏环境,应该从教科书中移除。”2014年,席慕蓉在南开大学的礼堂
雨后清新绿意新
2025-04-04 10:20:04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