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万买的墓被抢葬!法院判赔28万:这钱买的不是地,是尊严 2010年,上海

淡然若水心痛 2025-04-04 16:18:04

2.38万买的墓被抢葬!法院判赔28万:这钱买的不是地,是尊严 2010年,上海施先生花2.38万元为父亲购置的墓地,15年后竟成他人长眠之所。这场“一墓二卖”的荒诞剧,最终以法院判决公墓赔偿28万元收场。当冰冷的墓碑刻上陌生人的名字,当法律的天平终于倾斜向生者的尊严,我们不得不追问:殡葬行业的乱象,究竟还要吞噬多少家庭的血泪? 【一墓二卖背后的“死亡生意”】 施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南京张先生祭拜祖坟时发现,自家墓穴竟被他人立碑“鸠占鹊巢”,墓园负责人竟称“无法确认归属”。更令人震惊的是,辽宁省2024年专项检查发现,73%的经营性公墓存在超标墓位未整改、维护管理费挪用等问题。这些乱象背后,是殡葬行业的暴利驱动:上海某墓园20年管理费仅需2500元,而初次购买价格却高达20倍,这种“初装费”式的定价逻辑,本质是将逝者尊严异化为资本游戏。 【司法突破:28万赔偿背后的文明觉醒】 法院判决中,28万元赔偿包含精神损害抚慰金,这在殡葬纠纷中极为罕见。主审法官张磊指出:“墓穴承载着对逝者的祭奠权,违约行为直接侵害人格尊严。”这一判决打破了“合同纠纷不赔精神损失”的惯例,与重庆婚礼视频损坏案(判赔3000元精神损失)、山东儿童欺凌案(判赔8000元精神损失)形成司法共识——情感价值正在获得法律的实质性保护。 【制度困局:当墓地成为“限时商品”】 中国公墓使用权普遍被限定为20年,但《殡葬管理条例》并未明确产权归属,导致“续费陷阱”频发。广州某墓园20年管理费仅3000元,而新购墓位却需30万元,这种“续费歧视”实质是对消费者的二次剥削。反观德国,墓地使用权以20年为周期,续期费用与初次购买持平;美国更将墓地视为永久物权,可继承可转让。制度设计的滞后,让“入土为安”变成“入土难安”。 【破局之路:从“死亡生意”到“生命尊严”】 面对乱象,中国正在探索破局之道: - 技术赋能:辽宁推行“一墓一档”数字化管理,要求公墓接入全省殡葬系统; - 政策创新:楚雄州规划建设城市公益性公墓,单墓占地严控0.5平方米,骨灰撒散等生态葬法免基本费用; - 司法亮剑:上海法院首次将墓穴定性为“具有人身属性的特殊商品”,明确违约可主张精神赔偿。 【文明拷问:当墓地成为“资本猎物”】 #今日话题# 28万元赔偿能否终结“一墓二卖”?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当司法开始守护逝者尊严,当制度倒逼行业回归公益属性,我们相信:每一块墓碑下,都应安放着生者的敬畏,而非资本的狂欢。

0 阅读:63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2

用户10xxx62

1
2025-04-04 18:01

二十八万去鹤岗,买栋楼来放,[得瑟][得瑟][得瑟][得瑟]

猜你喜欢

淡然若水心痛

淡然若水心痛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