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雍正驾崩,李卫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很好,于是哭晕在棺椁之前,乾隆仿佛看明白了他的心思,既赏赐珍珠,又册封其功名,但在他死后却毁了他的塑像。 李卫就是《李卫当官》里的那个目不识丁的叫花子,凭着油嘴滑舌和见风使舵一路过关斩将,也是《雍正王朝》里那个圆滑世故的耿直大臣。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和影视中还是有些微的差距,李卫的出身并不完全草根。 李卫出生在官宦世家,李家从明朝起就是锦衣卫千户,到了清朝,祖父李藻仍享受五品待遇,父亲李贤宗继续做官。 但是李卫十岁丧父后,被叔伯带回家教养。不过李家家底殷实,李卫在优渥的环境中成长,家族长辈对李卫寄予厚望,也严加管教,奈何李卫不是学习的料。 家族有点犯了难,一把年纪不科举,又没有别的本事,将来一事无成可怎么办。于是家里的长辈商量之下,在李卫30岁的时候给他捐了官,是个员外郎,这在当时叫"捐班",就是花钱买官。 可见李卫的日子比影视剧里的要多一些,至少没有穷困潦倒。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30岁的李卫踏入官场。这位"花钱买来"的员外郎,却在兵部任上展现出惊人的行政才能。 康熙六十一年,他被调任户部管理银库——这是个肥缺,但也是权贵角力的战场。当时某亲王通过属下巧立"库平银"名目,每千两白银额外攫取十两,历任官员都敢怒不敢言。 李卫却在银库走廊摆了个"某王赢钱"的钱柜,把潜规则公之于众。这一招以柔克刚,亲王只能灰溜溜停止盘剥。 那会雍正暗暗记下了这个小官,等到他上任后大加重用。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立刻把这位"不畏权贵"的员外郎调任直隶驿传道。雍正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新政,正需要李卫这种刚直敢言的干吏。 雍正二年,李卫升任云南布政使,次年调任浙江巡抚,五年内连跳三级成为浙江总督。他在浙十年,"严劾私盐,清查库帑,浙地吏治为之一清"。 浙江盐政改革是李卫仕途的高光时刻。 当时两淮盐商舍近求远采购浙盐,导致私盐泛滥。李卫上任后,一方面严惩私贩,另一方面疏通盐引制度,使官盐价格下降四成。 《浙江通志》评价他"以铁腕治盐蠹,以柔术安商心",仅三年便使浙盐税收激增七成。这种既打老虎又护幼苗的治理术,深得雍正"操士卒之术"的用人哲学。 但是,李卫也不是一直一帆风顺,他在雍正十三年地位急转直下。 雍正突然暴毙,新即位的乾隆对这位"粗鄙老臣"颇为反感。 乾隆即位初期,对李卫仍有任用,命其兼管直隶总河等事务,李卫也因秉公办事获乾隆赏赐,但随着时间推移,乾隆越来越嫌弃他。 乾隆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个完美的大才子,文武双全,又有极高的审美品位。相比之下,李卫不管能力如何,但确实是文化不多,言语也粗俗,乾隆不屑和他相交。 乾隆曾批他"胸无点墨,徒恃前朝余荫"。更让乾隆不满的是,李卫在浙江文人群体中的崇高声望。 雍正六年吕留良案爆发,到雍正九年,因浙江籍官员查嗣庭、汪景祺因文字获罪,雍正帝认为浙江风俗败坏,诏令停止浙江乡会试。 后经李卫周旋,于雍正十年,乡会试照旧举行,保全了浙江士子的科举之路。当年浙江举人三甲及第者多达二十三人,李卫因此在浙江文人中有较高声望。 乾隆上任后,李卫一家子的富贵就到此为止了。 乾隆三年,李卫病逝于任所,乾隆帝下令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号敏达。不过乾隆对李卫的评价是‘敏则有余,达则不足’。 1780 年,乾隆帝“南巡”时,在西湖花神庙看到李卫自己铸造的本人及其妻妾的塑像,号‘湖山神位’,乾隆帝认为李卫不是良臣,命人将塑像毁掉 。 这种刻意打压,直接导致李卫后代在官场的全面没落。
1729年,52岁的雍正召13岁马氏侍寝。是夜,马氏被送到了龙榻之上,雍正侧躺着
【5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