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 年,斯大林跟朱可夫吵得特别厉害,就在他俩吵得正凶的时候,斯大林的侍卫长冲进来,狠狠地给了朱可夫两巴掌。 1941年,苏联的日子不好过。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德军跟开了挂似的,一路碾压过来。红军在战争头几个月被打得晕头转向,丢了老大一片地盘,连基辅这种重镇都岌岌可危。工业、交通、粮食,全都乱成一锅粥,国家命悬一线。斯大林作为苏联的老大,肩上的担子重得没法说。他得管前线的仗怎么打,还得盯着后院别起火。可那时候,他的决策老出岔子,红军一败再败,压力山大。 斯大林这人,铁腕出了名。他认定的事儿,别人甭想改主意。可战争不是光靠硬扛就能赢的,德军那闪电战打得太狠,苏联的防线跟纸糊的似的。斯大林不光得应付外敌,内部还得稳住局面,谁要是跟他唱反调,那可不是啥好下场。 再说朱可夫,这位可是苏联红军的顶梁柱。1896年生的他,从小穷得叮当响,靠着在军队里拼命爬,才混出头。1939年,他在哈拉欣河把日本关东军揍得满地找牙,一战成名。到了1941年,他当上总参谋长,成了斯大林身边的红人。朱可夫打仗有脑子,讲究灵活机动,集中力量砸敌人的软肋。可斯大林不吃这套,他要的是死守阵地,哪怕血流成河也不许退。 这俩人的分歧,到了基辅保卫战的时候彻底炸了锅。基辅是苏联的命根子,工业、交通全靠它撑着。德军盯着这块肥肉,想一口吞下去,把苏联南边的命脉掐断。朱可夫一看,基辅这仗没法打,兵不够,后勤也跟不上,硬守就是送死。他建议把部队撤到后方,保住实力,再守莫斯科这种更要紧的地儿。可斯大林不干,他觉得退一步就是丢脸,苏联的士气不能垮,国际上也得硬撑着面子。 于是,在克里姆林宫的会议室里,斯大林和朱可夫杠上了。朱可夫拿出一堆理由,说基辅守不住,得为大局着想。斯大林火气上来了,觉得朱可夫这是怕了敌人,不敢硬碰硬。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得不可开交。就在这节骨眼上,斯大林的侍卫长阿尔卡季耶夫闯了进来。这家伙是斯大林的铁杆心腹,平时就跟影子似的跟着老大。他二话不说,冲到朱可夫跟前,甩手就是两巴掌,打得所有人傻了眼。 这巴掌可不是随便扇的。阿尔卡季耶夫这么干,摆明了是给斯大林撑腰。在苏联那会儿,斯大林的话就是圣旨,谁敢顶嘴,轻则挨骂,重则没命。朱可夫挨这顿打,不光是丢脸,更是被警告:别忘了谁说了算。这事儿一出,朱可夫的日子不好过了。没多久,他就从总参谋长的位子上被撸下来,调去后方管预备队,算是被晾了起来。 不过,历史这东西有时候挺讽刺。1941年9月,基辅还是没守住,红军在那儿折了几十万人,死的死,俘的俘,惨得没法看。朱可夫当初的建议是对的,可惜斯大林不听,硬生生把一场仗打成了大败仗。战局越来越糟,斯大林没办法,只好又把朱可夫拎回来。10月,朱可夫被派去守列宁格勒,他一到就稳住了局面,挡住了德军的攻势。紧接着,他又被调去保莫斯科,那可是苏联的命根子。朱可夫没让人失望,硬是把德军挡在了城外。 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了二战的转折点。朱可夫在这场仗里当总指挥之一,帮着策划了大反攻。红军把德军围得死死的,最后逼得德国人投降。从这儿开始,苏联从挨打变成了反攻。到了1945年,朱可夫带着红军一路杀到柏林,亲手把纳粹的旗子踩在脚底下,成了胜利的标志。 可打完仗,朱可夫的好日子没持续多久。他的功劳太大,名声太响,斯大林开始忌惮他。1946年,朱可夫被降职,调到敖德萨军区,离权力中心远远的。斯大林死了以后,赫鲁晓夫把他拉回来当国防部长,可没几年,又因为政治斗争被踢出去。晚年,朱可夫就在莫斯科郊外过起了普通日子。 朱可夫这辈子,功劳不小,坎坷也不少。他打仗厉害,对国家也忠心,可在苏联那体制下,再牛的人也得看老大的脸色。那两巴掌,不光扇在他脸上,也扇出了战争里权力斗争的真相。斯大林的固执,朱可夫的坚持,加上侍卫长的横插一脚,折射出苏联在生死关头的那股乱劲儿。这事儿放到现在看,还是让人忍不住想琢磨。
尹锡悦发表了“退位诏书”这段时间能为了大韩民国工作是很大的荣幸。给非常缺乏的我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