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反制措施来了美国历史上有多次对其他国家出口美国的商品大幅增加关税的例子,大部分都是事与愿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1890年《麦金利关税法案》
- 背景:南北战争后,美国执政阶层奉行贸易保护主义,认为征收高额关税能为联邦政府创造财政收益,保护美国工业及新兴产业。
- 内容:对进口商品的征税范围包括十几个大类,影响几百种商品,平均税率达到50%。对锡板和羊毛制品的征税标准最具贸易保护主义色彩,进口锡板的关税从30%上调至70%,对所有进口羊毛制品按最高标准征税。
- 效果:美国的工业、制造业巨头获得一定发展红利,如锡板制造业在1890年至1900年摆脱进口依赖。但该法案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普通劳动者与消费者利益受损,农民因农产品出口困难、生产工具价格上升而利益受损,还引发了多个国家的报复性关税措施。
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
- 背景:经济大萧条到来,美国国内提高关税的呼声有增无减,农业萧条产生政治压力,工业部门也要求增加保护以刺激就业。
- 内容:将20000多种进口商品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农作物原料的平均税率由38.1%提高到48.92%,其他商品的税率由31.02%提高到34.3%。
- 效果: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美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都骤降50%以上,美欧之间贸易规模从1929年的历史高位急遽衰退到1932年历史低位,加剧了经济大萧条。
2002年小布什政府钢铁关税
- 背景:美国钢铁行业不景气,时任总统小布什希望通过提高关税保护本土产业。
- 内容:2002年3月,小布什政府宣布对10类进口钢铁产品加征最高达30%的关税,为期3年。
- 效果:给美国钢铁行业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但导致钢铁价格高涨,汽车、家电等下游行业成本飙升,2002年美国因钢铁关税流失约20万个工作岗位。最终,世贸组织裁定美国关税违规,小布什政府不得不提前撤销这一政策。
总的来说,美国大幅增加关税的做法往往在保护部分产业的同时,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报复,对美国自身的经济、消费者利益以及国际贸易秩序都造成了负面影响,长期来看并不能有效解决美国面临的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