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男子18岁应征入伍时被告知政审不合格,经查证,自己曾在2000年吸

清风明月英雄 2025-04-05 12:01:31

2008年,一男子18岁应征入伍时被告知政审不合格,经查证,自己曾在2000年吸食毒品海洛因,可当时,男子只有10岁还是小学生!后来,派出所开具无吸毒记录证明,其方才得以入伍,然而退伍后,入住酒店、乘坐交通工具都要接受盘问,向相关部门反应后,男子却崩溃了! 国家对于吸毒这件事一直是零容忍的态度,有些人以为自己碰过一次毒品,日后只要不再碰了,这个污点就会消失。 然而他们还是低估了国家坚决打击吸毒行为的力度,涉毒人员往往这一生都会被餐区严厉的监控措施。 各地建立联网管理系统,公安、社区、医院等部门共享信息,实时掌握吸毒人员动向。社区工作人员分片负责,定期走访排查,发现苗头立即干预。也就是说,只要碰过毒品,这一生都会得到国家的重点关注。 这样的做法本质上是为了打击吸毒,但没想到却会给无辜的人带来不便。 2000年,云南一处小学的教室里,年仅十岁的小李正在朗读课文。这时候的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已经被录入公安系统的“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库”中了。 根据记录显示,他在这一年因吸食海洛因被查处。 而在他十四岁那年,正在上初中的他,明明踏踏实实的住在学校的宿舍里,记录上却显示这一年他被强制隔离戒毒。 而这些荒唐的记录,直到二十多年后,小李才得知背后的真相。 自从小李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他的人生似乎总是在被“抽查”。 小李几乎每次住酒店,都会莫名其妙的的被民警敲门,之后无端要求他开始验尿。小李一开始还以为只是例行检查,但次数多了,他也不免有些疑惑起来。 这天小李的房门又被敲响,面对再一次抽查的要求,他忍不住问民警:“警察同志,你们这例行检查也太频繁了吧。” 民警看着他,反问道:“你应该问问你之前做过什么事儿。”小李这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例行抽查,而是有针对性的检查,目的就是为了确定他没有再次“复吸”。 这样奇怪的事情还发生在其他的场景,小李坐高铁的时候会被拦截,连求职的时候也会遭到奇怪的质疑,还会以“道德风险”为由被拒绝录用。 他记得自己十八岁入伍那年,也曾因为这样的误解,让他差点没能当成兵。最终还是找到派出所开具了无吸毒记录的证明才得以顺利入伍。 一次次的“特殊对待”把小李的生活搅和的一团乱,明明什么都没做,却始终被带着有色眼镜审视着。清者虽然自清,但却架不住悠悠众口。 小李很纳闷,他是个连烟都不抽的人,吸毒更是无稽之谈。 这让小李忍无可忍了。2023年年底的一天,小李来到了检察院,委屈的哭诉着这么多年来自己所受到的屈辱。 根据调查,小李这才知道自己十岁那年就开始吸毒的荒唐记录,连调查员都感到匪夷所思,毕竟十岁儿童吸食海洛因的可能性极低。 父母翻出泛黄的学籍卡、全家福,甚至找到当年的班主任作证:“这孩子连校门都没出过,哪来的毒品?” 这让调查员开始怀疑,有可能存在信息录入错误的可能。 经过走访调查,这才发现小李的同村有一名和他同名的吸毒人员,他的吸毒时间、强制戒毒经历和错误的记录完全吻合。 显然,这是一起因身份信息录入错误而导致的“张冠李戴”。 尽管派出所开具了无吸毒记录证明,但公安系统的“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库”并没有同步更新,导致交通、住宿等终端持续触发预警。 这种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的滞后,一年年的累积之后,使得小李想要纠错变得举步维艰。 因为录入信息的时候没有进行仔细地核对,导致小李多年来一直被冠以“毒虫”的名号,给他的生活乃至事业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小李的遭遇其实并不罕见,因身份冒用、录入错误导致的“被吸毒”、“被犯罪”事件屡见不鲜。 为了避免这样荒谬的事情再次发生,应该建立起一个全国统一的涉毒人员信息复核机制,对未成年人记录增设“年龄合理性”自动的校验功能,同时也要和多个社会部门连通数据,保证纠错的信息可以实时同步。 只有将人置于数据之上,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不仅是对错误的纠正,更是对每一个个体尊严的守护。 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

0 阅读:527

评论列表

古道

古道

1
2025-04-05 12:50

奇葩的事,也太多

清风明月英雄

清风明月英雄

允许一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