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武汉空军在驻地开山放炮平整土地,意外炸出一大片松软的褐色泥土,并挖出

熹然说历史 2025-04-05 23:21:57

1978年,武汉空军在驻地开山放炮平整土地,意外炸出一大片松软的褐色泥土,并挖出一个2米多长、1米宽的大石板。看着眼前的几个炮眼,谭维四摸了摸额头,密密麻麻的冷汗在脸上蔓延开来。 谭维四蹲在坑边,手指小心地触摸着一个炮眼。"这里距离椁板只有八十厘米。"他轻声说道,额头上的汗珠不断冒出。如果当时炮眼再深一些,这座沉睡两千多年的古墓就会遭受难以想象的破坏。1978年3月的湖北随州,这位湖北省考古队队长正面对着一个惊人的发现——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古墓,而它差点被一场普通的工程爆破彻底毁掉。 事情要追溯到几个月前。1977年9月,武汉空军雷达修理所在随州擂鼓墩开始修建新厂房。负责工程的副所长王家贵在平整场地时就察觉到了异常。"外面的土质很硬,是红砂岩,但中间却特别松软,颜色也不一样,是褐色的。"王家贵回忆道。 然而,随着挖掘深入八米,现场依然没有发现任何砖头、瓦片这类古代建筑的痕迹。这不符合常理。王家贵仔细观察松软的褐色土壤后,怀疑这些土更像是被人为填回去的。凭借自己所学的建筑知识,一个大胆的猜测在他心中形成:这里可能埋藏着一座古墓。 这个猜测很快得到了印证。1977年10月底,一名工人在工地捡到几块旧铜器,已经氧化发黑,并将其卖给了废品收购站。得知此事的王家贵非常生气,立即骑自行车去找,可惜为时已晚。回来后,他召集所有民工开会,向他们宣讲文物保护知识,强调以后发现类似物品必须上报。几天后,工地又挖出几件青铜器,王家贵当即向厂领导汇报,并带着文物前往县文物管理部门寻求专业意见。 让人失望的是,1977年11月26日,随县文化馆的一位领导来到现场后告诉王家贵:"这不是古墓,你们放心施工。"尽管如此,王家贵心中疑虑未消。在接下来的施工中,他特别叮嘱工人,爆破打眼深度不能超过60厘米,炸药用量也要控制。春节前,他还取了土样,与厂领导一起分析其特征,再次提出下面有古墓的可能,却在第二次请来文化馆专家时仍被否定。 转机出现在1978年2月21日,施工机械挖出了一个长14米、宽1米的花岗岩大石板。王家贵立即让工人暂停施工,第三次赶到文化馆。这次,接受过专业考古培训的副馆长王世振亲自到场考察,初步认定这里确实有古墓,但因形状不规则、墓坑巨大,他也不敢完全确定,建议暂停施工并上报。 部队领导立即写信请求襄樊地区派专业人员勘察。3月5日,考察组到达,经过钻探后,湖北省文物管理部门的专家组跟进而来。专家组由谭维四带队,顾不上休息便进入考古现场。3月20日,古墓轮廓清晰呈现:总面积达220平方米,呈不规则多边形,规模之大、形状之特殊,在湖北省尚属首次发现。 回到1978年5月17日,当沉重的椁板被吊车缓缓掀起,呈现在考古队员面前的是满满一池积水,上面漂浮着零散的木棺。"不好!是水!"一名队员大喊,众人的心一下沉到谷底。"看!水面上有木棺!"另一名队员喊道,谭维四连忙指挥开始抽水作业。随着水位逐渐下降,一件件青铜古钟的轮廓慢慢显现,考古队员们屏住呼吸——这是一组悬挂在三层木架上的编钟,共65件,分八组排列。 最大的一件钟通高152.3厘米,重达203.6公斤。整套编钟的音域从C2到D7,几乎与现代钢琴相当,仅少一个八度。钟壁上的铭文详细记录了悬挂方法、敲击部位和乐律知识,堪称一部完整的古代乐律理论著作。 在墓室的中心位置,考古队员们发现了重达14000斤的"巨棺"。打开后确认墓主人为战国时期曾国的诸侯——曾侯乙。那么,曾国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从出土文物上看,曾国文化既有南方楚文化特点,又融合了北方中原文化元素。通过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历史文献比对,专家确认曾国就是史书中记载的"随国"。 《史记》中有一段关于随国的记载: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打楚国,楚昭王逃亡途中被射伤,向随国求助。吴王阖闾追至随国城下,威胁随侯交出楚昭王,随侯坚决拒绝,使楚昭王得以保全性命。后来楚国复国,为报答救命之恩,楚昭王下令楚随两国世代友好,不相攻伐。这套精美的编钟,很可能就是楚惠王为报答随国而赠送给曾侯乙的谢礼。 除了编钟,墓中还发现了23具年轻女性的殉葬者,年龄在13至25岁之间,这些妙龄少女成为了墓主人的陪葬。墓室分东、中、西、北四室,总面积220平方米,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6倍,江陵凤凰山168号墓的14倍。墓葬建造十分精心,上有47块石板、厚实夯土层、青膏泥和约6万公斤木炭作为防虫防潮层。 整个墓葬共出土文物15,404件,其中青铜器6,239件,种类包括礼器、乐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车马器和竹简等。这些文物为研究曾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0 阅读:167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