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油滴天目茶碗 (带原漆盏托)
此盏束口,斜腹下微收,矮圈足;内外施黑釉,釉面偶现宝蓝光泽;黑釉浮现点点银斑,如夜空星辰隐现。近足处露胎,修足规整,可见灰黑色胎体。胎质较厚,举而不烫,也便于茶汤留温。口部以金属包口。整体拙朴古丽,谦素内敛,幽玄静穆,观之静心。
建窑制陶初始于晚唐五代,在宋代开始大量烧造黑釉盏。茶盏下部多露胎,色沉而无光,釉质莹润清亮,多有垂流。建盏盛行于宋,与宋人饮茶风尚密不可分。宋时,茶主要是团茶饼的形式。欲喝茶,需经如下步骤:将茶饼烤炙研细,所得茶末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调成糊状,再冲入沸水,同时用茶筅击沸。此一过程名曰点茶。当茶沫泛起,茶末在茶盏中呈悬浮状,方可一饮而尽。「点茶」之美,如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中言:「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
不同茶为比拼高下,常通过「斗茶」的形式。据说,精于饮茶的宋徽宗常与臣下斗茶。此后,斗茶在皇亲国戚及官员们之中流传开来,风靡一时。斗茶比拼的是颜色和「水痕」:最佳者茶汤呈白色,「着盏无水痕」。福建建阳地区所产茶盏色深黑,最能衬托茶色,而成为盛行一时的茶器。
建盏之妙,还在于它千变万化的釉色之美。烧制过程中,胎与釉中的铁质流动流淌,形成了变幻莫测、美轮美奂的纹理,得自天成,美不胜收。
递藏:
道元禅师旧藏(据木盒题识)
加藤四郎左卫门旧藏(据木盒题识)
不昧公松平治乡旧藏(据木盒题识及保护包袱巾上老题签)
海外私人收藏
尺寸:碗直径12.5cm;盏托宽16cm
来源:中国嘉德香港2025春拍《映水藏山——宫廷艺术与尚古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