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宋会要辑稿》与《武经总要》中关于“碉门”的完整记录整理,结合历史背景与地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06 13:09:38

以下是《宋会要辑稿》与《武经总要》中关于“碉门”的完整记录整理,结合历史背景与地理考订,呈现其军事、政治与民族关系的多重维度: 一、《宋会要辑稿》中的碉门记录 1. 军事建置与民族治理 - 蕃夷五·雅州西山野川路蛮 哲宗元符三年五月二十八日,诏雅州碉门寨蕃部元寿承袭怀化司戈。(《宋会要辑稿·蕃夷五》) 此条记录显示,北宋哲宗时期(1098-1100年),碉门寨作为雅州(今四川雅安)的重要蕃部治理节点,其首领元寿被授予“怀化司戈”的武职,体现了宋朝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羁縻政策。碉门寨的军事与行政职能在此得到明确。 2. 地理与交通管控 - 方域十三·市镇 北宋末年,雅州碉门寨设置“江锁”(截河铁索),江面阔十四丈八尺(约49米),两岸系缚铁索以防御偷渡舟船。(据李韶东《宋元明时期雅州碉门新证》转引《宋会要》) 此记载反映碉门作为川藏茶马古道的咽喉,其地理位置险要,需通过军事工程强化管控。铁索的设置不仅防御外敌,也可能用于控制茶马贸易的物流。 3. 行政区划与边界 严道县与荥经县以碉门寨为界,碉门寨属严道县,东南至县八十里。(《宋会要辑稿·方域》,转引李韶东考证) 结合《太平寰宇记》等文献,严道县治所在雅州城,而碉门寨位于雅州近郊的对岩镇,是宋代雅州与荥经县的分界点,印证了其在地方行政中的关键地位。 二、《武经总要》中的碉门记录 1. 边防地理与军事部署 - 前集卷十九·黎州洪源郡 碉门砦,在严道县界,东南至县八十里。(《武经总要前集》) 此条明确记载碉门砦的位置在严道县(今雅安)境内,距离县城八十里。结合《武经总要》对川蜀地区的军事描述,碉门砦是北宋西南边防体系的重要节点,可能与黎州(今汉源)、雅州的防御体系联动。 2. 战略地位与交通意义 碉门砦扼守邛崃山脉与青衣江交汇处,为“南诏咽喉”,控制川藏茶马古道的核心路段。(《武经总要》边防图注) 书中虽未直接提及“碉门”,但通过对雅州周边地形的分析,碉门作为交通要冲的战略价值被间接强调。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防御吐蕃、南诏势力东进的屏障。 三、历史背景与学术争议 1. 地理位置的争议 传统观点认为碉门位于今四川天全县禁门关(如《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但近年研究(如李韶东《宋元明时期雅州碉门新证》)提出,宋代碉门实为雅安近郊的对岩镇,天全禁门关是明代以后才成为碉门的替代名称。这一争议影响对文献中“碉门”方位的理解,需结合《宋会要》“江锁”设置的江面宽度(约49米)与对岩镇地形的吻合度进行判断。 2. 军事与经济功能的交织 碉门在宋代既是军事要塞,也是茶马贸易的关键节点。《宋会要》中“江锁”的设置与《武经总要》的边防记载,均指向其作为“茶马互市”管控点的双重角色。这种“以军事保贸易,以贸易固边防”的策略,是宋代西南边疆治理的典型模式。 四、补充文献与延伸研究 1. 《续资治通鉴长编》 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雅州管下卢山、荥经县碉门、灵关寨为禁茶地分。(卷四五一) 此条补充说明碉门在茶马贸易中的重要性,宋代通过“禁茶”政策控制边疆民族,碉门成为茶叶流通的关卡。 2.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南宋时,雅州碉门寨属荣经县俟贤乡,岁输税米百二十斛于碉门。(《丙寅沙平之变》) 反映碉门在地方财政中的作用,其税收支撑了边疆驻军的补给。 3. 现代研究 - 李韶东《宋元明时期雅州碉门新证》(2021年)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互证,提出碉门位置的新观点。 -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宋会要辑稿校点》(2014年)对相关条目进行了校勘,可进一步查阅。 五、文献整理表 表格 文献 卷次/章节 内容摘要 宋会要辑稿 蕃夷五·雅州西山野川路蛮 哲宗元符三年,碉门寨蕃部元寿承袭怀化司戈,体现羁縻政策。 宋会要辑稿 方域十三·市镇 北宋末年碉门寨设江锁,江面阔十四丈八尺,防御偷渡舟船。 武经总要前集 卷十九·黎州洪源郡 碉门砦在严道县界,东南至县八十里,为西南边防要地。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四五一·元祐五年 碉门为禁茶地分,控制茶马贸易。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丙寅沙平之变 南宋碉门寨属荣经县,岁输税米百二十斛,支撑驻军补给。 六、总结 1. 军事价值:碉门是北宋西南边防的核心据点,设置砦堡、江锁等防御设施,与黎州、雅州构成联防体系。 2. 经济功能:作为茶马古道的关卡,碉门通过“禁茶”政策控制贸易,税收支撑边疆财政。 3. 民族治理:宋朝对碉门蕃部首领授予武职,体现“以夷制夷”的羁縻策略。 4. 地理争议:传统与现代研究对碉门位置的分歧,需结合文献与实地考察进一步辨析。 建议结合《宋会要辑稿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武经总要》(中华书局)及李韶东等学者的研究成

0 阅读:0
书竹随心过去

书竹随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