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
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的余热还未褪去,《最美中轴线》第四季已带着“为中轴放歌,颂文明互鉴”的新使命登陆北京卫视。这档以音乐丈量文明厚度的文化综艺,在第四季完成了一次从“本土叙事”到“全球对话”的跃迁,节目从最初的“文化科普”进阶为“文明对话”的载体——它不再满足于用音符勾勒中轴线的轮廓,而是借音乐之翼,让这条7.8公里的文化脊梁与世界文明共舞。
在延续前作“一步一中轴,一音一世界”内核的同时,第四季节目将突破的镜头从“向内凝视”转向“双向对话”。以中轴线申遗成功为背景,节目引入国际歌手与多元文化视角,让孙楠与马来西亚歌手茜拉在万宁桥畔共唱《无名的人》与《月亮风筝》的融合曲目,用音乐缝合东西方对“守护”的共通理解。这种“文明互鉴”的立意升级,既延续了前三季对本土文化的深耕,又为中轴线注入了全球化的时代注解。
在内容呈现上,第四季延续了“纪实+音乐”的经典配方,同时亦有对于“无名守护者”的聚焦,则是对前三季人文关怀的延续与深化。从万宁桥文物保护团队运用地质雷达检测桥体,到琉璃非遗传承人赵长安坚守古法技艺,再到出租车司机余波化身“流动文化大使”,这种对于“普通人”的聚焦,进一步消解了中轴线的历史距离感。无论是杭盖乐队在奥森湿地以《鸿雁》致敬生态守护者,还是积木爱好者夫妻用700余零件还原中轴线建筑模型,抑或古籍修复师以毫米级精度修补岁月裂痕,这些片段皆揭示:中轴线的生命力不仅存于砖瓦之间,更流淌于市井生活的点滴,它已然是一条连接个体情感与集体记忆的“隐形经纬”。
本季最大胆的尝试,莫过于音乐创作的跨文化实验。茜拉将马来西亚民谣《月亮风筝》的旋律织入《无名的人》,用东南亚音乐的轻盈化解原曲的沉重感;在先农坛藻井下创作的《Under The Same Sky》,将星辰意象转化为旋律,传递“同一片天空”的共情;法国影后伊莎贝尔·于佩尔与陈建斌在南锣鼓巷合作的《爱的箴言》,以中法双语演绎东西方对“热爱”的共通诠释。这些创作不仅展现音乐的无界性,更暗合中轴线作为“文明之轴”的包容特质——它既是中华文明的规划杰作,亦是当代中国与世界共振的象征。
用音乐消弭语言隔阂,用技术拉近时空距离,用凡人故事替代宏大叙事,《最美中轴线》让世界观众看见的不再是符号化的“中国遗产”,而是活态传承的文化生命力。这档走过四季的IP节目证明,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综艺,既要像考古学家般深耕本土,也需如航海家般拥抱世界。北京中轴线这条穿越750年的时空隧道,正在第四季的乐章中,向全球奏响文明共生的和声。
最美中轴线观后感最美中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