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万万没想到,中国竟然在西藏秘密进行了一个耗资664亿、历时十余年的大型工程,中国竟在西藏这片不毛之地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充电宝"! 在当今世界,能源领域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足以吸引全球目光。当中国在西藏默默耕耘,打造出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时,就连一直以“能源强国”自诩的美国,也被惊得合不拢嘴。 中国究竟干了什么?答案是,在西藏这片神奇的高原上,建成了一座巨型“充电宝”,这就是中核萨迦30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项目。 西藏,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圣地,拥有壮丽的山河、独特的文化,可长期以来,能源发展却受到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诸多限制。 在全球都在为能源转型绞尽脑汁、努力探索的关键时刻,中国毅然决然地将目光投向了西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整个项目耗时十余年,累计投资达664亿,只为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建设者们在这片“不毛之地”上安营扎寨,开始了一场与大自然的艰苦较量。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施工,难度超乎想象。高寒、缺氧,每走一步都仿佛背着沉重的沙袋,施工设备也因恶劣环境频繁“闹脾气”。 但中国建设者们没有退缩,他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一次次攻克难关。 这个项目的核心在于它构建起的风光储多能互补能源格局,就像一个超级“充电宝”。白天,当阳光洒在一望无垠的光伏板上,迅速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同时,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在高原劲风的吹拂下飞速转动,源源不断地输出清洁电力。而到了夜晚或者天气不佳的时候,储能系统便闪亮登场,将白天储存的电能释放出来,保障电力的稳定供应。 项目的规模更是令人惊叹。风电场区最高海拔达到5194米,是目前全球超高海拔地区单体容量最大的风电项目。整个项目总装机30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20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10万千瓦。 年平均发电量超5.7亿度,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年可节约燃烧标准煤约16.4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5.01万吨,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在建设过程中,技术创新成为攻克难题的“金钥匙”。设计团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气象数据分析技术,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才确定40台机组的最佳选址。 施工团队采用分段式运输与现场组装策略,解决了大型设备运输的难题;还在基坑周围搭建保温棚,给浇筑好的风机基础盖上“大棉被”,解决了混凝土在低温下的施工难题。 如今,这个超级“充电宝”已经成为西藏能源发展的新引擎。它有效补齐了西藏水力发电夏盈冬缺、光伏发电昼盈夜缺的短板,保障了人民群众冬季供暖和电力安全供应。而且,上网电量占日喀则地区用电负荷20%,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美国一直关注着全球能源领域的动态,当他们得知中国在西藏完成了这样一个伟大工程时,内心满是震撼。这不仅仅是一个能源项目的成功,更是中国在复杂环境下强大基建能力和科技创新实力的有力证明。 在能源转型的赛道上,中国凭借这个项目,又一次跑在了世界前列,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强大执行力。 对此你们怎么看? 信源:封面新闻——特高土石坝为什么被称为守护江河的“定水神针”?
今日实票:点赞必红原文地址:
【16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