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9月,李秀成挣脱束缚,来到罗大纲跟前,毫无闪避地说:“这几天攻城,用兵不当,弟兄们伤亡太大,不能再这样打下去啦!” 罗大纲与李秀成是同年加入太平天国军的,不同的是,在参加起义前,罗大纲是“水寇”头目,麾下有2000余众,常年在粤西劫富济贫,有一定军事经验,属于“带资入股”。 而李秀成,不过是个连饭都吃不饱的放羊娃。 当时太平天国北上,准备拿下起义后的第一座州城:永安。 不过,罗大纲的队伍在水上打打游击还行,真到了攻城略地之时,显得非常吃力。 罗大纲让部众们从正面硬攻,一连半个月都未能松动永安城防,部队还损失了上百人。 罗大纲又急又气,整日在帐中和将领们商量对策,并下令:“不想出破城之计,谁也不能走。” 罗大纲上火之际,李秀成这个大头兵冲到了营房外面。 门口的侍卫赶忙阻拦,李秀成不停地喊:“我要见罗将军,我要见罗将军。” 李秀成虽然个头矮小,但力气很大,竟然挣脱了束缚,冲进了营帐。 罗大纲只以为他是个想邀功请赏的小卒,怒斥侍卫道:“谁让你们放他进来的!” 李秀成气喘吁吁的说:“将军,不怨这些兄弟,是我生闯的。” 李秀成表示自己有破敌良方,罗大纲质疑道:“就凭你?” 李秀成点点头,他分析道太平天国的军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训练,与清军正面较量很容易出现巨大伤亡。 “这话还用你说?”一旁的将领问道。 李秀成走到地图前,比划着说道:“各位将军请看,这永安城看似易守难攻,实则并非铁板一块。我有一计,声东击西。将军可率领大军从正面北门攻城,双方交火后,守城士兵定前往北门驰援。请将军赐我500精兵,卑职率领他们从东南角越墙而入。小队与大军里应外合,永安城何愁不破?” 听到这里,罗大纲不免感叹:“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矣。” 李秀成信誓旦旦的立下军令状,永安不破,他提头来见。 战事比李秀成想象的还要顺利,太平天国不仅拿下了永安城,罗大纲还杀了清军平乐协副将阿尔精阿和知州吴江。 战后论功行赏,罗大纲获得了大量赏赐,洪秀全还给他又划拨了3000人。 不过,李秀成还是个无名小卒,直到攻陷南京,李秀成才得到杨秀清和石达开赏识。 石达开夸他:“勤劳学练,生性秉直,不辞劳苦”,真正让李秀成成为太平天国重要军事将领的战役,是他在解围天京中的表现。 当时清军江南大营连营数十里,将天京围的水泄不通。 李秀成主动请缨,要求率精兵出城与清军决一死战,但洪秀全认为,李秀成应当在城内驻守。 倔强的李秀成在城门击鼓,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洪秀全终于同意其出城迎敌。 但李秀成出师不利,第一仗就被德兴阿击溃。 在与陈玉成商量后,两人决定兵分二路,李秀成领兵自全椒出发,与陈玉成在滁州汇合。 战事进行的异常顺利,两军会师后在乌衣、小店等地连战连胜,左右夹击重挫德兴阿,解了天京之围。 战后论功行赏,洪秀全对李秀成的表现非常满意,将其原名李寿成改为李秀成,与洪秀全共用一“秀”,这是太平天国中最高的殊荣。 后来,洪秀全念李秀成劳苦功高,忠心耿耿,故而将其封为“忠王”。 李秀成坚辞不受,是在洪秀全三番五次的劝说下,李秀成才终于接受王爵。 这是因为,李秀成清楚,获封王爵并非洪秀全的本意,只是“封我忠王,乐我之心,防我之变”。 李秀成渐渐地成为太平天国后期最有威望的军事领导者,自然免不了遭受洪秀全猜忌。 洪秀全为了弱化李秀成在军中的影响力,采取“强本弱枝”的策略,以至于李秀成的很多部将都不听从其指挥。 李秀成鼓舞大家道:“如欲奋一战而胜万战,必须联万心而作一心。” 为了避免洪秀全猜忌,李秀成特地把他在苏州的妻儿老小,全部送到天京洪秀全面前当人质。 李秀成对太平天国的忠心耿耿,日月可鉴。 后来,天京破灭,洪秀全去世,李秀成仍然辅佐着洪天贵福登基上位,拼死保护他不落到清军手中。 只是,太平天国大势已去,李秀成无力回天。 最终,不但洪天贵福为清军所杀,李秀成也在被擒获后遭到处决。
为啥对于太平天国来讲,韦俊投降是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内行人一语戳穿真相:说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