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曾国荃的幕僚赵烈文来到囚禁李秀成的屋子前,叫看守开了门,他走进去一看,只见李秀成漠然地坐在床前,面前桌子上的饭莱一点没动,一盏昏黄的油灯,把瘦小的李秀成放大成一个巨大的身影,投射到墙上,他看到赵烈文走进来,便把脸别过一边。 赵烈文客气道:“李将军,久仰大名。” 李秀成面无表情,赵烈文自觉的端起酒盅,一口闷下。 赵烈文继续说:“我是中堂大人的幕僚,也是九帅的部曲,久闻李将军忠烈,特来此一会。既然李将军不愿开口,那就听我说说吧。当年刚入中堂大人帐下,我就斗胆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分剖离析,并预测异日之祸,必先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国运恐不过五十年矣。” 李秀成本以为赵烈文是来劝降的,可听到这里他才知道,赵烈文原来也是个“反贼”。 李秀成已经有了一丝动容,可还是想继续试探赵烈文。 赵烈文自言自语:“想这大清,恐连如东晋、南宋偏安江南的机会都没有。清之先祖,创业太易,立足中原又广开杀戮,夺取天下太过机巧。后继君主虽有德泽,但并不能弥补前人的罪孽。如今,朝无君子,人事愤乱,天道恐非久矣。” 李秀成终于开了口:“既然如此,那我太平天国,为何不能取而代之?” 赵烈文长叹一口气:“那洪秀全心胸狭隘,目光短浅,不能容人。将军如此神武,都屡遭猜忌,何况他人。再者,太平天国归根结底信的是洋教,洪秀全又以其利益对其进行改造,违背人伦纲常,这才顷刻覆灭。” 自被俘以来,李秀成每天面对的是严刑拷打,和无尽的责骂。而赵烈文,显然是他牢狱生活中的第一缕光。 当年,李秀成在三河镇曾杀死了曾国荃的亲兄弟曾国华,所以李秀成被俘后,曾国荃一直想手刃仇敌。 曾国荃在刑房里摆满了尖刀和锥子,威胁李秀成道:“我要让你眼睁睁的看着,把你的肉一片片割下来,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曾国荃亲自动手,竟直接割下了李秀成的臀部。 李秀成在剧痛之下几经昏迷,而曾国荃又用冷水把他泼醒。 尽管如此,李秀成还是一声不吭。 李秀成还戏谑曾国荃道:“曾九,你我二人,各为其主,何必如此生气。国家兴灭无常,如今你偶尔得逞,就如此发疯吗?” 曾国藩知道后,禁止曾国荃再对李秀成用刑。 因为他们还没得到朝廷处斩李秀成的指示,何况,兄弟二人的军功大小,全凭李秀成的一张嘴。 而赵烈文来找李秀成,也是得到了曾国藩的指示。 曾国藩想让李秀成写下一份“认罪状”,但以李秀成的性格这显然不现实,所以曾国藩希望赵烈文劝劝他。 在与赵烈文的谈话中,李秀成想了很多。 他的脑中不断浮现出当年的金戈铁马,他率领数万官兵冲锋陷阵的画面。 最后,思绪又落回了现实,李秀成不禁疑问,如此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为何会在占据半壁江山后以大厦倾倒而告终。 李秀成决定把自己的经历以及太平天国陨落的原因,写成一本书。 自赵烈文走后,李秀成整日闷在牢房里写作,以一日7000字的速度写了数万字的《李秀成自述》。 李秀成认为太平天国灭亡有10大误,总结而言可以分为三误,即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失利,连带一系列的军事失败; 第二误,天王生性多疑,一场天京事变杀了杨秀清,诛了韦昌辉,还气走了石达开; 第三误,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为拉拢人心,大量封王,导致朝政紊乱,一帮庸才各自为政。 李秀成的这份回忆录,正中曾国藩、曾国荃的下怀。 他们在写给朝廷的战报上,存在着大量的夸大战果,若没有李秀成的证实,清廷很难相信。 让朝廷的人审讯李秀成,那样会露出破绽,不如让李秀成自己写下一份报告。 曾国藩再让人予以润色,多描写湘军的威武和连年作战的不易,如此曾国藩兄弟更能得到重用。 公元1864年朝廷派李鸿裔去坚斩李秀成,对李秀成的遭遇李鸿裔也是深表同情,他说:“国法难遁,恕我不能为你开脱。” 李秀成毫无惧色,留下遗言:“中堂(曾国藩)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误,来生愿图报”而后慷慨赴死。 事后,曾国藩因平叛有功,被任命为直隶总督,赵烈文也跟着去当了幕僚。
1864年7月,曾国荃的幕僚赵烈文来到囚禁李秀成的屋子前,叫看守开了门,他走进去
趣叭叭呀
2025-04-07 10:33:43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