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普京现在有没后悔,不是后悔打乌克兰,而是后悔没有早点打乌克兰。现在是一步错步步错,如今俄罗斯的下场,或许就是因为当初的错误决定。 2024年12月19日,普京在年终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及是否后悔2022年的军事行动时,罕见地承认了战略失误:“我们应该更早行动,并且准备得更充分。” 时间倒回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后,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爆发内战。当时俄军完全有能力趁势拿下整个乌东,但普京选择签署《明斯克协议》,试图通过政治手段解决问题。 这种妥协的背后,既有对西方制裁的顾虑,也有对乌克兰“去俄化”进程的误判。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2022年的采访中坦言,《明斯克协议》本质上是为乌克兰争取整军备战的时间。 这一说法在2024年得到普京的证实:“西方利用协议拖延时间,武装乌克兰军队,而我们却天真地等待。” 2014至2022年的八年时间,乌克兰在北约支持下完成了军事蜕变,美国提供了价值超过40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帮助乌军重建指挥体系、升级装备。 到2022年冲突爆发时,乌军已拥有15万现代化部队,装备M1A1主战坦克、HIMARS火箭炮等西方武器,其战斗力与2014年不可同日而语。 反观俄罗斯,尽管2014年启动了军事改革,但2022年开战时仍暴露出严重问题:合成营战术在叙利亚的成功掩盖了后勤缺陷,空降兵突袭安东诺夫机场失败导致基辅方向崩盘,而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被击沉更是战略层面的羞辱。 更致命的是经济制裁的反噬效应。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后,西方仅实施有限制裁,俄罗斯通过能源出口维持了经济稳定。 但2022年全面冲突爆发后,美国联合盟友对俄实施1.5万项制裁,卢布汇率一度暴跌30%,科技产业遭遇断供危机。 尽管俄罗斯通过转向亚洲市场和本币结算勉强稳住局面,但2023年军费激增导致社会福利缩减,国内反战情绪持续发酵。 2022年,俄军试图复制克里米亚模式,结果陷入泥潭,2023年乌军反攻收复哈尔科夫,暴露出俄军防线漏洞,2024年俄军调整战术实施“放血战略”,但此时乌军已获得F-16战机和远程导弹,战场呈现拉锯态势。 这种胶着状态与2014年的窗口期形成鲜明对比,当时俄军若果断出击,完全可能在西方反应前控制乌东,甚至扶持亲俄政权。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俄罗斯的战略误判,普京曾认为乌克兰“去俄化”是少数极端分子的行为,却忽视了西方价值观渗透的长期影响。 2023年乌克兰民调显示,78%的民众支持加入欧盟,这一数据在2014年仅为42%。这种民意转向使得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失去了政治基础,反而激发了乌克兰的民族主义浪潮。 2014年,西方对俄制裁力度不足,反而让乌克兰成为北约东扩的试验场,2022年的全面制裁虽重创俄罗斯,却也让乌克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支持。 这种连锁反应印证了地缘政治的铁律,在大国博弈中,妥协往往意味着给对手递刀,普京的懊悔,本质上是对国际政治丛林法则的重新认知。
俄罗斯的命脉在哪?俄罗斯的命脉并不在俄罗斯,俄罗斯的死穴只有一个,就是中国!只要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