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有一天,孙思邈在一个饭馆吃过饭后,拿出长长一串铜钱,然后喊道:“掌柜的

裂谷长河 2025-04-08 09:57:14

唐朝时期,有一天,孙思邈在一个饭馆吃过饭后,拿出长长一串铜钱,然后喊道:“掌柜的,结账!”然而,饭馆掌柜的听罢却连连摆手道:“不能收,不能收!” 这个故事,跟陕西的一道美食相关。 在陕西,有一道美食,名叫“葫芦头”,本地人十分爱吃,不管是春秋冬夏,刮风下雨,在忙碌一天后,坐下吃一碗“葫芦头”,心里都是满足且美滋滋的。 然而殊不知,这道陕西名吃的由来,竟然跟药王孙思邈有关。 孙思邈,陕西铜川人,自幼酷爱医术,学成后,在当地开了一家医馆,平日里为乡民诊病。 碰见高门大户,孙思邈就收些诊金,若是碰见穷苦百姓来求医,孙思邈则分文不取,还免费赠药赠衣赠一些吃穿用度。 久而久之,孙思邈便被当地人称为活菩萨。 乡民们也知道感恩,知道孙思邈是怎么都不会收取穷苦人家钱财的,因此便在夜里偷偷给孙思邈医馆的门前放一些力所能及的东西:有的是一捆柴火,有的是上山抓的野鸡野鸭。 而医馆附近的商户,受孙思邈影响,也喜欢助人为乐,穷苦人家去店里买些生活用品,一定都是十分便宜的。 至于孙思邈,那更是 被商户们奉之为神明,因此,只要是孙思邈进店,无论是吃饭,还是采买,商户们跟商量好了似的,一律不收钱。 孙思邈原本不习惯,但是商户们坚持,就是孙思邈偷偷把钱放下,只要商户们发现了,也会直接给送回医馆。 商户们解释:“您这一天到晚看病不收钱,医馆怎么经营呢?好事不能让您一个人做了,您不收穷人诊费,我们不收金钱,就算是替穷人付了诊金吧。” 孙思邈听罢,只能抱拳拱手,道一句:“先生大义。” 这天,孙思邈休息,去隔壁的饭店吃饭。 饭店老板是个老实人,卖的是陕西小吃“猪杂糕”。 这猪杂糕是由猪大肠等猪的下水和米做成。 口感软软糯糯,只是那猪下水的腥味,一般人接受不了。 于是这老板的生意十分惨淡,眼看就要经营不下去。 此时的孙思邈年岁已大,就喜欢吃一些绵软的东西,于是在吃完猪杂糕后,孙思邈拿出一串钱道:“掌柜的,前些年,你生意好,不收我的饭钱,我说不过你,就算了。这些年,你的生意我也看在眼里,今日,你是说什么也得把这些钱收下。” 掌柜的看着那一串钱,连连摆手道:“不能收,不能收,不管我生意如何,您的钱,我是万万不会收的,您还是收回去吧。” 孙思邈道:“我这串钱,虽不多,但是也能解你燃眉之急啊。” 掌柜摆手:“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这个意思,这串钱放在我这,它就是一串钱,可是这串钱放在您那里,那是多少穷人的希望和命啊,不能收,不能收。” 孙思邈见罢,知道多说无益,也不再勉强,而是道:“你这‘猪杂糕’大家都说腥味大,你带我去看看你的厨房,或许能帮帮你。” 掌柜听了,连忙带着孙思邈来到厨房,并让伙计当着孙思邈的面,重做了一次“猪杂糕”。 孙思邈认真的看过每一道工序,道:“你这腥味大的原因,我找到了。” 掌柜大喜,连忙请教。 孙思邈道:“你这洗猪大肠的方法不对,我看你们洗猪大肠,只是将肠子翻过来洗一次,那怎么能去腥呢?这洗猪大肠,必须要先捋肠子、再刮肠子、再翻肠子……最后再煮肠子,这十二道工序,一道都不能少,这样才能去腥啊。” 掌柜的听罢,连忙让伙计照着孙思邈的方法再做一遍,腥味果然减少不少。 待肠子煮好,孙思邈又过去闻了闻,紧接着打开自己随身携带的药葫芦,将里边的“八角”“大料”“桂皮”放了一些进去,又掰了一些馍进去煮,不一会就香气四溢了。 老板和伙计迫不及待的品尝,都赞不绝口。 孙思邈道:“那些是中药,但剂量对了,也是下锅的调料啊。” 于是孙思邈走出饭店,将自己的葫芦挂在了饭店门口。 乡民们早就闻到了香味,于是四处寻找,才发现是老板店里传出来的,纷纷进去品尝,并从老板口中得知了这新“猪杂糕”的由来。 于是有乡民道:“既然是新配方,那就不能叫‘猪杂糕’了,孙老既然把他的葫芦摆放在这里,那不如就叫‘葫芦头’吧!” 于是“猪杂糕”就改名“葫芦头”了,经过代代流传,成为了陕西有名的小吃。      

0 阅读:78
裂谷长河

裂谷长河

裂谷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