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入朝进见皇帝。皇恩浩荡,赐给他的物品特别多。其中有一颗明珠,曾大人用金丝穿了起来,戴在脖子下面,一刻也不离身。 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中,曾国藩居功至伟,朝廷赐给他再多的东西也不为过。 当然,曾国藩作为朝廷栋梁,富可敌国,对于珠宝这些身外之物,是看不进眼的。 他之所以要用金丝穿起明珠,挂在脖子上,目的有二: 第一,曾国藩功高震主,引发皇帝猜疑,如此表现可以向皇帝表明忠心;第二,向同僚炫耀。这颗明珠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御赐。既是御赐,即使是一件普通的玩意,也让人羡慕不已。 曾国藩日夜将其佩戴于颈项,大家隔着很远就能看到那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有一回,曾国藩去参加朝臣的聚会,来的都是些达官显贵。 席间,有人好心提醒曾国藩:“这京城之中,出了个江洋大盗,传闻能隔空取物。他的偷盗之术,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令人难以琢磨。曾大人,您要小心脖颈下的那颗珠子啊!” 曾国藩不以为意,心想那群占据半壁江山的“长毛怪”都不是自己的对手,何况是小偷小摸。 他掀起胡子,笑着说道:“这不过是些雕虫小技,不足为惧,不足为惧。如果他真能拿到我脖子下的这颗明珠,我就承认他的本事。当然,我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如此神奇的盗术。” 过了几日,曾国藩受诏入宫觐见。时至清晨,这紫禁城内外数里杳无人烟,如同荒漠一般。 曾国藩掀开轿帘,远远地看见有辆马车从紫禁城中驶出。 待马车走近时,曾国藩觉得车中之人无比熟悉,像是自己曾见过的一位皇族宗室。 尽管曾国藩位高权重,可在皇室面前,也只是“打工仔”,何况,曾国藩功勋卓著,朝中不少人都对其颇有微词,所以他必须格外的谨慎。 为了避免落下不敬皇族的口舌,曾国藩索性停下轿子,小跑到那辆马车的跟前。 马车中的亲贵,也缓缓地下了车,热情洋溢的问:“你是那个谁谁谁吗?” 曾国藩唯诺的点着头,却又思索着眼前这位亲贵,究竟是谁,又在何时与他见过。 不曾曾国藩想起,亲贵又开口说道:“二十年前,我曾与你有过一面之缘。”感叹道:“当时,咱们都是少年,如今却都已经是两鬓斑白之人。” 说着,那位亲贵捋起了自己的胡须,并示意曾国藩也捋胡须与他相比。 曾国藩不好拒绝,只好一脸尴尬地奉承着。 亲贵尬笑了一番,随后拱手跟曾国藩告别。 曾国藩也上了轿子,继续往皇宫赶去。一路上,他都在思考着刚才偶遇的那位亲贵的身份。 向皇帝汇报完工作,曾国藩动身回家。刚进屋,准备换上宽松的衣服,却惊讶地发现脖子上的明珠不翼而飞了。 曾国藩惶恐不已,开始四处找寻。衣服的各个口袋,家里的犄角旮旯,都被曾国藩翻了个底朝天。 大半天过去了,仍未发现那颗明珠的踪迹。 曾国藩这才明白,自己清晨碰见的那个乘马车的人,根本不是什么王勋贵胄,而是同僚们提醒自己小心的盗贼。 又过了几天,曾国藩受邀去梨园看戏。这戏刚演到一半,曾国藩只觉得靴子里有东西。 在场的都是些有身份的大佬,曾国藩怕失了体面,只好先行告退,返回了乘坐的轿子。 脱下靴子后,又将其调转过来,不久前丢失的那颗明珠,竟然滑落出来。 曾国藩微微一笑,自言自语道:“我就说,这世上根本没有如此神奇的偷盗之术。” 曾国藩这个级别,逢年过节皇帝都会赏赐他些东西。不在于贵重与否,重要的是让曾国藩知道,朝廷时刻挂念着他。 某年春节,皇帝向曾国藩赏赐了些荷包和高级糕点。曾国藩收到以后,发现荷包安然无恙,可糕点却已经被人吃的七七八八,还有大大小小的牙印残存其中。 曾国藩明白,肯定是有驿卒,在路上把点心偷吃了。 曾国藩没有向朝廷说明,要求追查驿站的责任,因为他知道,清朝已经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 他失望地写道:“是日巳刻,接奉由内交出年赏福字、荷包之类,其南枣、挂面、奶饼之类,驿站竟将包拆开,偷窃十分之七八矣。此向来所未有,亦足见纪纲废弛,下无忌惮,日甚一日也。”
曾国藩入朝进见皇帝。皇恩浩荡,赐给他的物品特别多。其中有一颗明珠,曾大人用金丝穿
裂谷长河
2025-04-08 09:57:38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