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陕军新5师的两个团哗变,团长公秉藩去找副师长关麟征说:“副师长如果能保升我任旅长,我可以把上山的两个团全部叫回来,并拥护你任师长。”
1928年,国民革命军完成北伐,蒋介石开始着手整编军队,他将第一集团军缩编为六个师,其中第11师由老将曹万顺任师长,而蒋的亲信陈诚则被任命为副师长。
这看似普通的人事安排,实则暗藏玄机,蒋介石为了加强对11师的控制,不仅派陈诚担任副师长,还将自己的两个警卫团划入11师序列,这一举动无疑是在为陈诚日后取代曹万顺做准备。
果不其然,陈诚上任后,开始通过各种手段逐步加强对11师的控制,他安插自己的亲信,拉拢军中将领,甚至利用黄埔系军官对曹万顺的不满,暗中策划了一场"倒曹"行动。
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关麟征站在了陈诚的对立面,他公开批评陈诚的做法,认为这种内部倾轧只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这一举动虽然赢得了一些人的敬重,但也让他与陈诚结下了深仇大恨。
为了打击关麟征,陈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将他调任新编第5师副师长,这个任命看似是升迁,实则是将关麟征推向了一个危险的境地。
新5师原本是陕西军阀李纪才的部队,刚被国民政府收编不久,内部矛盾重重。
更让人惊讶的是,当时的关麟征年仅24岁,这样年轻的副师长在当时的军队中实属罕见,自然引起了老资格军官的不满。
关麟征刚到任不久,就遇到了一场严峻的考验,新5师的两个团突然哗变,团长公秉藩甚至找到关麟征,企图拉拢他一起造反,说“副师长如果能保升我任旅长,我可以把上山的两个团全部叫回来,并拥护你任师长。”
面对这种诱惑,关麟征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深知,一旦参与哗变,不仅会毁掉自己的军旅生涯,更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在这种危急关头,关麟征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和智慧,他没有贸然采取行动,而是选择辞去副师长职务,返回南京向上级汇报情况。
这一决定虽然让关麟征暂时失去了职位,但也赢得了蒋介石的信任。
不久后,他被派往教导2师任团长,然而,这次的经历让关麟征与陈诚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两人之间的矛盾,也成为了日后军中派系斗争的一个缩影。
尽管遭遇挫折,关麟征并没有就此沉沦,相反,他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在台儿庄会战中,关麟征指挥部队英勇作战,给予日军重创。
在武汉保卫战和长沙会战中,他又多次带领部队打退日军的进攻,这些战绩不仅让关麟征声名鹊起,也为他赢得了快速晋升的机会。
关麟征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他很快就升任集团军总司令,成为黄埔系学生中担任该职务的第二人,这个成就对于一个30多岁的年轻将领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荣誉。
然而,关麟征并没有因此而自满,他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
然而,命运的车轮总是充满了戏剧性,1949年,国共内战进入最后阶段,关麟征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这本应是他军旅生涯的巅峰,却成为了他告别军界的转折点。
面对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的局面,关麟征选择了辞职退出军界,这个决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但也体现了关麟征的远见卓识。他看清了大势所趋,选择了全身而退。
退出军界后,关麟征选择定居香港,在这个繁华的国际都市,他过上了与从前截然不同的生活。
关麟征深居简出,拒绝参与任何政治活动,过着隐居般的生活。他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读书写字,尤其喜欢研究《孙子兵法》,似乎是在用这种方式回顾和总结自己的军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