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是假的!”弘一法师李叔同在15岁那年,就发现了这个秘密。所以,他在这年写了一首诗,诗里就有这么一句揭开“世界是假”的诗句: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在天津一个富庶的盐商之家,李叔同从小锦衣玉食,可谁能想到,15岁那年,他却写下了一句惊醒世人的诗:“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句诗像一道闪电,撕开了他眼中的世界——富贵如霜,转瞬即逝。这个少年究竟看到了什么,竟让他如此早熟地喊出“这个世界是假的”?而这句诗,又如何成了他一生的预言? 李叔同,1880年出生在天津一个有名的盐商家族——“桐达李氏”。他爹李世珍是清末的进士,后来不当官了,转行做生意,家里攒下了不少财富。天津城里那座李氏宅院,青砖灰瓦,院子里假山流水,风铃叮当作响,仆人忙前忙后,桌上总有精致的瓷器和新鲜水果。小时候的李叔同,日子过得跟画里似的。可惜,好景不长,他5岁那年,父亲得肺病去世了。家里虽然还有些余钱,但母亲一个人撑着,日子慢慢紧巴起来。 那时候的李叔同,喜欢泡在书房里。书桌上堆满了《三字经》《诗经》,他没事就翻翻。母亲偶尔送碗莲子汤进来,放他手边就走。他小小年纪就对佛教有点兴趣,家里藏书里有本《金刚经》,他翻开看,虽然不懂那些深奥的句子,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几个字总在他脑子里转悠。闲下来,他还跟院子里的小孩玩,拿布条裹头,装成和尚敲木鱼,嘴里念着半懂不懂的经文,逗得大家直乐。 到了15岁,李叔同的才华开始冒头。那年他跟母亲去西山踏青,回来后写下了“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句诗看着简单,可意思深得很。他拿西山的落日比人生,太阳再耀眼也有下山的时候;富贵再风光,也跟草上的霜一样,太阳一出就没了。这哪像个15岁少年写的,分明是个看透了世事的老人啊。这句诗埋了个种子,后来他的经历真就应了这句话。 18岁那年,李叔同去考天津县儒学的科考,满心想出人头地。他穿着青布长衫,提着装笔墨纸砚的竹篮,进了考场。题目一下来,他就写了一篇《论废八股兴学论》,字里行间全是年轻人的锐气。可成绩出来,他落榜了。考官嫌他文章“言辞过激”,直接刷下去。他走出考场,天都黑了,街上灯笼亮起来,他攥着毛笔,步子有点乱。这次失利让他第一次尝到现实的苦味。 接下来几年,生活更是一波接一波地给他上课。20岁时,他的好友许幻园家道中落,来跟他告别。那是个下雪天,许幻园衣衫单薄,冻得手都红了,说完“以后怕是见不到了”,就走了。李叔同看着他消失在雪里,回来写了句“知交半零落”,纸上的墨都洇开了。不久,家里生意也垮了,盐务改革一搞,田产卖了,仆人散了,院子里杂草长得老高。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母亲去世时,李叔同快30岁了。那天屋里满是药味,母亲咽气后,他办丧礼想把灵柩送回老家,可因为母亲是妾室身份,族里人拦着不让进正门。他扶着棺材,手攥得发白,耳边全是冷嘲热讽。后来他去日本留学,跟日本女子结婚生子,可这也让他跟天津的妻儿断了联系。回国后,他在《太平洋报》干活,夜夜写稿子,煤油灯熬到没油,可报社还是倒了,他只能看着同事一个个走人。 这些事一件件砸下来,李叔同算是看明白了:这世上的东西,太靠不住了。富贵也好,亲情也好,事业也好,全是过眼云烟。1918年,38岁的他剃了头,出家当了和尚,法名叫弘一。从那天起,他跟过去彻底拜拜,一心扑在佛法上。 出家后的弘一法师,日子过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身上一件灰布僧袍,补丁摞补丁,洗脸用块破布,漱口拿柳枝就行。吃饭就一碗白粥,几片咸菜,有时候加点素菜。他把物质享受全扔了,天天抄经书、读佛法,手上磨出茧子,眼神却越来越亮。他钻研律宗,守戒律守得严严实实,后来成了律宗的代表人物,被尊为律宗十一代祖。弟子们都服他,他讲佛理时轻声细语,可句句有分量。 1942年10月,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去世,62岁。那天他躺在木床上,盖着薄被,弟子们围着念经。他拿起毛笔,颤颤巍巍写了“悲欣交集”四个字,笔掉了,墨点洒在纸上。他的脸很平静,屋里香炉的烟慢慢散了。 弘一法师这一辈子,从富贵到贫寒,从热闹到清静,像是用行动告诉大家:这个世界,真有点假。15岁那年他写“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到最后,他真就活成了这句诗。他早早看透了荣华富贵的本质,后来用出家修行给自己找了个答案。 其实想想,他说的“世界是假的”,不光是佛教里的空啊幻啊,也挺接地气的。谁还没点经历呢?今天风光了,明天可能就摔下来;今天在乎的东西,过几年回头看,也许啥也不是。李叔同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这世界看着实,其实虚得很,关键是心里咋想,咋过。
“这个世界是假的!”弘一法师李叔同在15岁那年,就发现了这个秘密。所以,他在这年
运赛过去
2025-04-08 16:45:19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