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上海至大连有八条千吨级客轮往复:长自,长力,长更,长生,长锦,长

潮女炫风尚 2025-04-08 19:05:05

上世纪80年代,上海至大连有八条千吨级客轮往复:长自,长力,长更,长生,长锦,长秀,长河,长山。 最初,青岛大港并没有专门的客运码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青岛港的客运设施才逐步得到建设和完善。1950年7月18日,招商局恢复了青沪航线,但当时青岛并没有专用的客运设施。 仅在1952年,青岛大港才勉强设立了一个简单的客运站,这个站点位于港口的入口处,面积只有520平方米,内部设备简陋,包括售票处、行李寄存处以及可容纳300人的候船厅。 然而,由于距离码头有约1000米之远且周围堆放着货物,乘客们在登船时往往要穿越货物堆放区,交通不便。 进入20世纪70年代,青岛港的发展需求日益增大,尤其是随着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青岛港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 1973年,青岛港改建了两个7500吨级的专用客运泊位,彻底结束了没有专用客运泊位的历史。这一改造不仅提升了青岛港的功能,也为后续客运服务的扩展奠定了基础。 1975年4月29日,青岛港的客运站进行了新的建设,配套于和六号码头的改造工程。这项工程由青岛市港口建设指挥部领导,设计和施工分别由青岛市城建局和临沂建筑公司负责,最终于1976年12月竣工。 新的客运站总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其中包括一楼的候船厅1176平方米、二楼的候船厅1344平方米,以及三楼前厅504平方米等多个区域。 这座新客运站不仅能够容纳2000名旅客,同时还设有售票厅、行李房和小卖部等设施,站内还拥有一处148床位的旅社。为了便于乘客的出行,客运站配备了大客车和旅客方便车,确保了旅客的便捷出行。 1977年10月1日,经过建设的青岛港客运站正式投入运营。新的客运站开通了包括青岛至上海、青岛至广州、青岛至大连等多条航线,成为青岛市民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枢纽。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青岛港客运站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是国内航线的重要枢纽,还发展了与日本和韩国的国际航线,进一步增强了青岛的对外交通便利性。 新的客运站建筑设计简洁大方,功能布局也十分合理。候船大厅分为二层,楼内北边的区域为三层,专门用作办公等用途。建筑的正立面采用水平大挑檐和竖向柱分割的大玻璃窗,设计上富有韵律感。 19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青岛市区与即墨的服装批发市场及小商品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乘客出行需求增加,尤其是前往南方采购的商人也开始增多。然而,当时的青岛至上海、广州等地的船票需求仍然极为紧张。 为了能顺利购买到船票,许多市民不得不在车站外通宵排队等候。随着这一现象的普遍,船票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成为了许多人社会身份的一部分。 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青岛港的客轮船只经历了更替。那些曾经的“民主号”和“工农兵”号等老旧客轮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现代化的“天”字号和“长”字号客轮。 青岛至上海航线先后使用过多个型号的客轮,如长征、长自、长力、长松等,而青岛至大连航线则使用了天池、天淮、天潭等客轮。这些新船的投入使用,标志着青岛港客运服务的现代化,也为青岛与其他城市的连接提供了更为快捷的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岛至上海的航程逐渐变得不再受欢迎。由于海运时间长达30小时以上,并且天气等因素时常导致航线停运,这条航线的客运量逐渐减少。与此同时,随着90年代高速公路和铁路客运的发展,青岛到上海的客轮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青岛港客运站开始向国际市场扩展,开通了包括青岛至韩国仁川、青岛至日本下关等国际航线,并逐步形成了以日韩为主的客货班轮。到1990年代末,青岛港的客运站已经成为连接中日韩三国的重要枢纽,每年旅客流量接近10万人次。 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青岛港客运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改造工程从2008年1月21日开始,到3月15日完成,期间对客运站内外的装修、站前广场的修整以及售票、候船等服务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2015年5月29日,青岛邮轮母港正式启用。 参考资料:许木铎 李保金. 《古今青岛》 1989

0 阅读:79

猜你喜欢

潮女炫风尚

潮女炫风尚

潮女炫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