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一女乘客深夜搭乘网约车返乡。车辆驶入高速公路后,司机突然开启自动驾驶功能,随后开始玩手机看视频。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行程中,司机全程未触碰方向盘,期间还出现打瞌睡。乘客因恐惧当场崩溃大哭,事后回想仍心有余悸。当她向平台投诉时,得到的处理方案,顿感敷衍对待,这种处理态度让她觉得,“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4月5日晚上,黎女士家中突发急事,心急如焚的她立刻在网上约了辆顺风车,匆匆踏上归程。
可这一路,黎女士却提心吊胆,冷汗直冒,这段经历成了她心中难以抹去的阴影。
接单的是位中年男司机,准时接上黎女士后,车子便朝着她老家的方向疾驰而去。
进收费站前,司机双手稳稳把着方向盘,规规矩矩地开着车。
然而,一上高速,情况就变了。司机一声不吭,自作主张开启了自动驾驶。
开车不用扶方向盘,也不用盯着路,那剩下的两个半小时司机打算干啥呢?
只见他掏出手机刷起了视频,看着搞笑片段直乐呵。他倒是自在了,可把后座的黎女士吓得够呛!
这车里哪还有司机在开车,分明就是两个乘客坐在车上!
黎女士手心直冒汗,壮着胆子问道:“师傅,这样能行吗?要不……您还是手动开吧?”
此时,黎女士心里忐忑不安,毕竟司机开启的是智能驾驶。
黎女士跟司机说自己有点害怕,没想到司机满不在乎地说:“智驾可比人开车安全多了!人开车容易累,还会走神、操作失误,智能驾驶可不会这样。你就放宽心,现在都什么时代了,你睡一觉,醒来就到家啦。”
可黎女士哪睡得着啊,她觉得这简直就是在拿生命冒险。
智能驾驶又不是百分百靠谱,万一出故障,那可就完了。
更何况这是在高速上,车速那么快。她眼睛死死地盯着前方,心里不停地祈祷着能快点平安到家,结束这场可怕的行程。
正想着,司机突然打了个哈欠,黎女士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黎女士发现,司机之前一直在刷手机,现在开始犯困了,该不会是要睡着了吧?
要是司机真睡着了,自己又睡不着,那她肯定得被吓个半死。
毕竟高速上情况复杂,万一有个突发状况,司机根本来不及反应。
好在最后黎女士平安到家了。可她一摸后背,全是冷汗,回想起路上的经历,自己一直高度紧张,感觉整个人都快累垮了。
虽说这次打车没出啥事,但黎女士觉得自己是运气好。越想越气的她,向平台投诉了司机,觉得司机太不负责。
可谁能想到,平台给出的处理结果,让黎女士更加气愤。
平台仅对司机进行了警告,然后给黎女士发了一张5元优惠券。
这让黎女士感觉自己被羞辱了,难怪网约车司机这么大胆,原来是平台监管不到位。
5元优惠券?这不是把自己当要饭的打发吗?自己又不差这5块钱。
黎女士打定主意,再也不在这个平台打车,这优惠券根本用不上。
黎女士气不过,把自己的经历发到了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有人说,智能驾驶可不等于无人驾驶,手绝不能离开方向盘。
要知道,司机上了高速后,从头到尾手都没碰过方向盘。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2条,开车上路必须遵守规矩,安全文明驾驶不能忘。
高速上开顺风车,司机使用智能驾驶辅助却撒手不管,只顾玩手机刷视频,这明显是违规操作。
司机必须集中精神,按规范开车,确保乘客安全。这种危险行为既违法,又拿人命当儿戏。
《民法典》第823条规定,承运人要保证乘客安全,出事要赔偿,除非是乘客自己有问题。
司机在高速上玩手机,甚至打瞌睡,万一出事,责任全在他。幸好这次没有伤亡,但乘客的安全权已经被侵犯了。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规定,消费者有权享受安全服务。
乘客坐顺风车,司机危险驾驶,这就是侵害权益。乘客完全可以要求平台严肃处理司机,加强安全保障。
可平台只警告司机,给乘客5块钱优惠券,这样的处罚太轻,根本起不到警示作用。
顺风车司机违规驾驶,平台必须加强监管。这次的处理明显不够,得重新审视,该罚的罚,该改的改,才能真正保护乘客权益。
对于此事,网友们看法不一。
有网友说,自己浙江的朋友来青岛玩,一路使用智能驾驶,中途还睡了2觉,1000多公里中途都没下车,一路智驾。
也有网友说,自己上次打顺风车,司机也是玩手机,开启智能驾驶。
还有网友提出疑问,萝卜快跑跟普通的家用车对比,两者的智能驾驶有本质区别吗?
对此,大家不禁思考,智能驾驶解放双手,真的靠谱吗?
hero
这件事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目前智能驾驶的定义,按多数消息,目前为止最多只有l2级别,也就是智能辅助,也就是说目前的智能驾驶是不能完全代替人,驾驶员手不能离开方向盘,更不能玩手机,睡觉,如果这样,按照目前的交通安全法规就是危险驾驶,属于违法行为,现在道路上摄像头抓拍打手机,双手离开方向盘和疲劳驾驶都是有监管的,二是相关监管问题,像文中所说,驾驶员危险驾驶严重违法,这种行为平台监管不力,乘客可以将相关资料证据交给警察举报,由交通警察对司机进行处罚,相信不会像平台那么轻描淡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