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见大臣韩宜可,穿着补丁衣服,怀疑他作秀,便悄悄去查访。结果到了他家,看见他

朱元璋见大臣韩宜可,穿着补丁衣服,怀疑他作秀,便悄悄去查访。结果到了他家,看见他全家都衣着补丁。朱元璋怒了,心想他是不是作戏做全套,联合全家欺瞒自己,便开门见山道:“你是不是把钱都藏起来了?” 韩宜可,字伯时,浙江山阴人,生在元末乱世,自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他读书很有一套,精通经史,乡里人都夸他脑子灵光。不过,元朝那会儿政治腐败,韩宜可看不上那些当官的做派,拒绝了朝廷的征召,干脆回乡隐居。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广招人才,韩宜可通过科举考试进了朝廷,当上了监察御史。这是个硬骨头职位,专门盯着官员的毛病,权力不大但责任不小。韩宜可上任后,很快就以清廉和耿直出了名。 韩宜可在朝中是个异类。那年头,官员大多讲究排场,衣服得光鲜,家里得体面,可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常常穿着补丁衣服上朝。俸禄不高,他就过得紧巴巴,家里也没啥像样的摆设。他不光自己省,还管得严,曾多次上书弹劾贪官,连权臣胡惟庸这样的大人物都被他点过名。朱元璋起初很欣赏这股硬气,觉得韩宜可是个能干事的。可时间一长,朱元璋心里开始犯嘀咕:这家伙清廉得太夸张了吧,会不会是装出来的? 要说朱元璋为啥多疑,还得看看明朝初年的官场。那时候,元朝刚倒下,社会还没完全稳下来,不少官员表面上喊着忠君爱国,背地里却贪得无厌。朱元璋出身穷苦,对贪腐恨得牙痒痒,建国后就立下重典,整顿吏治动不动就剥皮实草,杀鸡儆猴。可即便这样,还是有人阳奉阴违,嘴上清廉,家里金银堆满仓。韩宜可这种“补丁御史”在这样的环境下,太显眼了,朱元璋自然忍不住怀疑他是不是在演戏博好感。 朱元璋是个行动派,怀疑归怀疑,他不爱空想,决定亲自去摸底。他没大张旗鼓,而是悄悄跑到韩宜可家附近查访。到了那儿一看,韩家确实寒酸得不像话,院子收拾得干净,但没一点奢华气。韩宜可的家人也穿着补丁衣服,日子过得紧巴巴,跟他在朝中的表现一模一样。朱元璋还打听了韩家的日常开销,发现他们真没什么余钱,生活全靠那点微薄俸禄撑着。这结果让朱元璋半信半疑:要么是真清廉,要么是戏演得太深,连家人都套上了。 暗访归暗访,朱元璋还是不放心,总觉得哪不对劲。没过几天,他在朝堂上把韩宜可叫出来,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开门见山地质问:“你是不是把钱藏起来了?”这话问得直白,摆明了不信韩宜可的清廉是真的。换成别人,估计早就慌了,但韩宜可不急不躁,回答得很淡定。他说自己俸禄就那么多,养家糊口都勉强,哪来的钱可藏?剩下的那点银子,他要么买书,要么拿去帮穷学生,根本没余粮。 朱元璋还不死心,又问起另一件事。之前朝廷平叛,抓了些犯官,照惯例要把他们的妻女赏给功臣,韩宜可却拒绝接受,还上书反对。朱元璋想听听他怎么说。韩宜可直言,犯官有罪是他们的事,家人无辜,不该受牵连,这种赏赐不合理。他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既坚持原则,又不怕得罪人。朱元璋听完,脸色缓和了不少,开始觉得这家伙可能真不是装的。 韩宜可的回答让朱元璋信了大半。他后来又派人查了查,确认韩家确实没藏私,也没有暗地里搞什么猫腻。朱元璋这才彻底放下疑心,当众夸韩宜可是朝廷的栋梁,难得的清官。这话从朱元璋嘴里说出来,分量不轻,毕竟他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从这事儿以后,朱元璋对韩宜可更加信任,觉得他不光清廉,还真有骨气,是个靠得住的臣子。 得了朱元璋的认可,韩宜可在朝中的日子好过了不少。他还是老样子,穿着补丁衣服,干着监察御史的活儿,继续盯着那些不老实的官员。明初的政治能清明几分,韩宜可这种人功不可没。后来,他年纪大了,主动辞官回了老家山阴,过起了田园生活。没啥记载说他晚年如何,但从他一生的作风看,估计还是简简单单、安安静静地过完了日子。

1 阅读:1078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33

用户10xxx33

2
2025-04-12 19:12

不穿官服?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