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伊朗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的盟友?归根结底,中国已深刻体会到!其他国家大多难以信赖。基于这一认知,我们不愿重蹈覆辙,与一个随时可能转向西方的盟友合作,因其若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这种代价是中国无法承受的。 先说俄罗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三次申请加入北约,2001 年普京甚至主动提出 “俄罗斯可以加入北约”。当时的俄罗斯经济崩溃,连军队都发不出工资,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西方身上。 可北约不仅拒绝接纳,反而五次东扩,把导弹部署到了俄罗斯家门口。直到 2022 年俄乌战争爆发,北约成员国已经从 16 个扩展到 31 个,彻底把俄罗斯逼到墙角。这种反复被背叛的经历,让中国看到了 “盟友” 关系的脆弱性。 俄罗斯的困境其实早有预兆。1990 年两德统一时,美国信誓旦旦承诺 “北约不会东扩一英寸”,结果转头就把波兰、匈牙利、捷克拉进北约。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推行 “休克疗法” 导致经济崩盘,美国承诺的援助却变成了华尔街资本对俄罗斯国有资产的掠夺,10 万亿美元的资产被贱卖成 10 亿美元。这些教训让中国明白,所谓盟友关系,在西方利益面前随时可能变成一张废纸。 再看伊朗。这个国家长期遭受西方制裁,石油出口被限制,货币贬值超过 90%。中国虽然与伊朗签署了 25 年全面合作协议,但始终保持着战略克制。因为伊朗的政治体制和国际立场存在不确定性,比如核问题谈判反复无常,与以色列的冲突随时可能升级。中国在中东有重要的能源利益,一旦与伊朗结盟,很可能被卷入地区冲突,影响 “一带一路” 建设。 更关键的是,中国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上世纪 50 年代中苏结盟时,苏联曾提供 156 个工业项目帮助中国建设,但赫鲁晓夫上台后,立刻撤走专家、撕毁合同,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这种 “盟友” 翻脸的代价,中国不想再承受第二次。所以即使与俄罗斯在能源、军事技术等领域深度合作,中国也始终坚持 “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 的原则。 有人可能会问,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后对中国依赖加深,能源合作规模空前,这难道不算盟友吗?确实,2023 年俄罗斯对华石油出口增长 24%,天然气管道年输气量达到 380 亿立方米,这些合作对双方都有巨大利益。但中国很清楚,俄罗斯的 “向东转” 更多是迫于西方制裁的无奈之举,而非战略选择。一旦西方解除制裁,俄罗斯与欧洲的能源纽带很可能重新连接,这种基于利益的合作随时可能发生变化。 同样,伊朗虽然是中国在中东的重要伙伴,但中国在处理伊核问题时始终保持中立。2025 年 4 月,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解决伊核问题只能通过政治外交途径,反对任何单边制裁。这种立场既维护了与伊朗的关系,又避免了与美国直接对抗,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务实和谨慎。 说到底,中国的外交哲学是 “君子和而不同”。我们尊重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深化合作,但绝不会为了短期利益绑定自己的战略选择。俄罗斯和伊朗的例子告诉我们,盟友关系往往伴随着不可控的风险,而中国的 “结伴不结盟” 政策,才是在复杂国际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的关键。
俄罗斯和伊朗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的盟友?归根结底,中国已深刻体会到!其他国家大多难
红尘漫步坊
2025-04-09 10:37: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