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每个人,现在都异口同声地劝我离婚再找一个,连我的亲姐姐也是一样,她也是最鼓励我离婚的那个人。我现在真的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抉择了。 卢女士是重庆人,她家没有男孩,就姐妹俩个。早些年,她们的父亲从事外交工作挣了些钱,后来就在村子里建了一个生产摩托车配件的小厂。 或许那几年挣钱比较容易,她们家靠着这个小厂,很快就成了方圆之内最富裕的人家。他们家虽然没有男孩,但父亲和母亲出门时依然很有面子,没人看不起他们。这种情况在农村是非常少见的,可能就是因为她父亲有钱吧。 也正是由于家里没有男孩,姐妹俩长大后,父亲就打算给她们姐妹俩一人在家盖一栋房子,让她们嫁人时,尽量找愿意到她们家生活的男方。 父亲这么做并非是为姐妹俩招上门女婿,在这一点上,她们的父亲很开明,不强求未来孩子的姓氏,也不强求他们一定要定居在此处。只是要求她们的丈夫婚后能在自家的厂子里发展,毕竟厂子以后也是他们的。 后来姐妹俩先后成婚,也都找到了心仪的对象,她们的丈夫也都愿意到她们家的厂子里工作。这一切看起来非常圆满,但后来的发展却不是卢女士所预想的那样。 她的丈夫和姐夫虽然在一起上班,但一个主内管理厂子里的生产,一个主外负责产品的销售。这个看似和谐公平的安排,却让她丈夫和姐夫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闹到两人分道扬镳,都离开了家里的厂子,最终厂子也因为他们的离开没过多久就倒闭了。 据卢女士说,这一切的导火索可能都在她丈夫身上。因为她丈夫在工厂里负责生产,他一直怀疑姐夫在外面搞鬼,贪污了厂子里的钱。他处处盯着姐夫,不管姐夫做什么,都要事无巨细地向他汇报,不然就要到老丈人那里告状。 时间久了,姐夫实在受不了,就主动找老丈人要求对账。本来卢女士的父亲不想把事情闹僵,不同意对账。对什么账呢?都是自家女婿,有什么好对的呢? 但这时她丈夫不同意了,说这个账必须对,一定要把事情弄清楚,还信誓旦旦地说姐夫肯定贪了厂子里的钱,他还有证据之类的。其实这件事已经很明显了,应该就是卢女士的丈夫想把姐夫挤兑走。 卢女士也劝不住丈夫,她父亲最后为了平息这场闹剧,只能同意双方对账,但必须在家里对,不能在厂里公开对。 对账的结果让卢女士和她丈夫都非常意外。姐夫的账这些年来一直没有任何问题,所有账目都能对上。这真的很不可思议,毕竟姐夫可是天天在外面跑、天天出去应酬的销售总管啊! 不管卢女士和她丈夫怎么想,反正事实就摆在眼前。卢女士的丈夫本想借此挤走姐夫,没想到弄巧成拙,搞得自己没脸在厂子里待下去了。最终提前离开厂子的不是姐夫而是他,只不过他刚一离开,姐夫也直接离开了,说自己在这个厂子里根本得不到信任和尊重。 两个女婿都离开后,再加上摩托车配件这一行的生意越来越不景气,最终卢女士的父亲决定关闭厂子,把钱直接分给了两个女儿。 卢女士的丈夫离开她家厂子后就开始自己创业。然而他可能根本不是做生意的料,连着好几年年年赔钱。 相反,卢女士的姐夫离开厂子后,直接回归老本行,卖起了摩托车配件,毕竟他在厂子里时就是做摩托车配件销售的。 两个同时离开老丈人厂子出去打拼的女婿,他们后来的生活可谓天差地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姐夫的生意越做越大,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而卢女士的丈夫赔得越来越多,日子越来越难过,甚至还欠下了一屁股债。 再后来,卢女士的丈夫只能认命,不再出去折腾了,安安心心地在外面找了个工作准备重新开始,开始努力挣钱还账。 但这时卢女士身边却多了一种声音,那就是让她赶快和这个没本事的丈夫离婚,趁年轻还能再找一个好的,不要再被他拖累了。 这些人当中尤其是她姐姐,天天劝她,好像巴不得她早点离婚,让这个家早点散了似的。 但是卢女士很纠结,毕竟她和丈夫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大儿子都已经十七八岁了,她又怎么舍得离婚呢?更何况现在她的丈夫也已经知道踏踏实实地干活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她身边这种声音越来越多,她现在非常苦恼,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办。
我身边的每个人,现在都异口同声地劝我离婚再找一个,连我的亲姐姐也是一样,她也是最
故事有文诗有情
2025-04-09 12:31:20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