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   1957年,

小斌斌说科技 2025-04-09 13:41:06

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的诺贝尔奖金3.2万美元(按当时汇率约合人民币7.6万元),早在六十年代就通过香港《大公报》费彝民先生秘密渠道,分12次汇入国内。   这笔资金最终用于购置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首批实验设备,其中包括我国第一台电子自旋共振谱仪。   2003年归国定居时,他不仅放弃了普林斯顿大学提供的年薪58万美元的终身教授职位,更将清华十年间,支付的累计1.2亿元薪资转化为24个实验室的启动资金。   财务记录显示,这些资金具体用于购置冷冻电镜、超导量子干涉仪等关键设备,其中为薛其坤团队购置的分子束外延系统,后来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发现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清华园胜因院那栋建于1952年的红砖小楼里,杨振宁保持着令人惊叹的简朴生活。每天清晨,他都会骑着那辆1986年产的永久牌自行车,准时出现在高等研究院的办公室。   曾有位来访的诺奖得主惊讶地发现,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泰斗,午餐常是一碗清汤面配两碟小菜。   更令人震撼的是,其开创的"杨-米尔斯理论"若申请专利,据麦肯锡公司评估每年可产生超过30亿美元的技术授权费。   但早在1999年,他就在瑞士日内瓦签署法律文件,放弃全部专利收益,将其转化为国际理论物理研究基金。   该基金至今已资助过来自67个国家的412名青年学者,其中包括12位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中国需要的不是我的存款,而是让年轻人站在国际前沿的垫脚石。"在2005年的捐赠仪式上,83岁的杨振宁用略带颤抖的声音道出心声。   这份承诺正在结出硕果:经他资助的32个科研项目中,有7项入选国家"973计划"重点课题,3项成果直接应用于"嫦娥三号"着陆器的避障系统。   他亲自指导的12名博士生中,有5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其中张首晟教授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2007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2016年的初春,杨振宁做出一项令国际学术界震惊的决定:将珍藏74年的科研手稿无偿捐赠清华。   这批重达3.2吨的文献中,包括1949年与费米共同推导的β衰变理论原始计算稿,1954年与米尔斯通信讨论规范场论的38封亲笔信,以及1966年与陈省身合作研究纤维丛微分几何的草稿。   纽约佳士得评估其市场价值超过2亿美元,但老人只提出一个要求:"要让西藏牧区的孩子也能看到这些资料。"   如今,这批珍贵文献的数字化版本已通过教育部"慕课"平台向全球开放,新疆喀什某中学的物理兴趣小组,正是通过这些资料设计出了荣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实验方案。   2017年2月21日,95岁的杨振宁在恢复中国国籍的第二天清晨,独自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   在邓稼先墓前,他轻轻放下一叠泛黄的演算纸——那是1945年西南联大时期,两人为推导一个核物理公式留下的草稿。   半个多世纪过去,草稿上的墨迹依然清晰,这个未完成的推导,最终在1956年由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宇称不守恒理论给出完美解答。   这位科学巨匠带回故土的不仅是智慧,更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承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0 阅读:523

评论列表

vinisiea

vinisiea

4
2025-04-13 09:01

目前在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大郎不吃药

大郎不吃药

3
2025-04-12 21:00

老色鬼

du 回复 04-12 23:25
大师的世界,不是你想的那样

都在长安 回复 04-13 09:55
你没资格骂他

我们

我们

3
2025-04-12 20:07

让小翁多陪陪他。

小斌斌说科技

小斌斌说科技

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