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陈赓的车在哈尔滨被一个交警拦下,他直接拉开车门坐到车里,随后对司机说了一个地址,警卫员刚想赶他下去,就被陈赓一个眼神制止。 1953年的哈尔滨,寒风凛冽,大雪覆盖着这座北方城市的街道。陈赓将军因公务前来哈尔滨,准备与市长吕其恩商讨建设哈军工的相关事宜。 在前往市政府的路上,陈赓闭目小憩。突然,车子猛地刹车,将他从短暂的休息中惊醒。一位交警做出了拦车的手势,司机只好将车停下。还没等司机和陈赓反应过来,那位交警已经大步走来,直接拉开车门坐到车里,随后对司机说了一个地址:"赶紧把我送去交警大队,慢一点出事你担着。" 陈赓的警卫员脸色一变,刚想开口赶这位不速之客下车,却被陈赓一个眼神制止了。陈赓平静地对司机说:"开车吧,先去市政府,然后再送这位警察。"交警见自己的命令被忽视,有些恼怒,但看到车内其他人的沉默,只好暂时按捺下来。 一路上,交警看到车内气氛有些尴尬,试图挑起话题,但陈赓和司机都不接茬。交警愈发不安,便装作例行公事地询问:"你的车牌号是多少,我要登记。"司机看了眼陈赓,见将军微微点头,才将车牌号报出。 "您从北方来,看问题的眼光肯定和我们不一样。"陈赓忽然开口,语气平和地对交警说,"您认为现在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呢?"这个看似平常的问题让交警有些摸不着头脑,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陈赓继续说:"是对新中国的期待,是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任何损害这种期待的行为,都会伤害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交警渐渐感到不安,察觉到这位看似普通的乘客言语中透露出不寻常的气度。车子很快到达市政府大楼,陈赓对警卫员说:"去把吕市长请下来。" 警卫员雷厉风行地上楼,不多时,哈尔滨市长吕其恩快步走出大楼,来到车前,恭敬地说:"老首长,您怎么亲自来了?有事叫我过去就行。" 交警顿时面如土色,这才意识到自己擅自拦截的竟是一位高级将领的车辆。陈赓向市长简单介绍了情况,并请市长安排人将交警送到他原本要去的地方。 交警事件结束后,陈赓和吕其恩市长步入会议室,谈话的内容很快从一位交警的不当行为转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个小小的交警都敢如此,可见哈尔滨的官僚作风仍需整顿。"陈赓提醒吕市长要重视这个问题。 "我在东北战役期间,就被东北人民的坚韧和勤劳所感动。"陈赓分享道,"记得有一次,我们部队在严寒中行军,一位老大爷不顾自己家中困难,硬是拿出仅有的粮食给战士们充饥。这样的人民,值得我们用心为他们工作、改变作风。" 吕其恩深表认同,表示一定会严肃处理交警事件,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整顿哈尔滨的干部作风。 谈话逐渐转向陈赓此行的正题——筹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这个重任是由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交办的,源于粟裕将军的建议。 "粟裕同志在苏联养病期间,一直关注着朝鲜战场的情况。他认为要想减少伤亡、打赢未来的战争,就必须提高我军的科技水平。"陈赓解释道,"我们需要一批既懂军事又精通科技的人才。" 关于哈军工选址哈尔滨,其实经历了一番争论。陈赓原本建议将学校设在北京,这样可以与首都众多高校形成合力。但苏联专家提出,哈尔滨工业基础雄厚,距离苏联较近,便于技术交流,最终这一建议得到了采纳。 陈赓的用人思路可谓大胆而前卫。他提出了"二老"办学的方针——老干部和老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老干部多是和陈赓一起打过仗的战友,他们虽然没有高学历,但实战经验丰富;而老教师则是各大高校的专业人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陈赓首先向在上海任市长的陈毅求助。陈毅慷慨地将上海保护起来的一批技术人才"借"给了陈赓。但这些人才远远不够,为此陈赓使出了浑身解数。 有一次,在屡次求见周总理未果的情况下,陈赓抓住了周总理上厕所的机会,递上了一份63名教师的调令申请。周总理被陈赓的诚意和执着所打动,当场批准了这一请求。 更令人惊讶的是,陈赓甚至为一位被判死刑的教授争取改判,希望让他在哈军工任教。在陈赓的多方周旋下,这位教授最终被改判为死缓,并因在哈军工的教学成绩突出而获得进一步减刑。 哈军工很快在陈赓的不懈努力下建立起来,并从各解放军区选拔了一万多名优秀战士作为第一批学员。这些经过战火洗礼的士兵,将在哈军工接受系统的科学技术教育,成为新中国国防科技建设的栋梁。
1953年,陈赓的车在哈尔滨被一个交警拦下,他直接拉开车门坐到车里,随后对司机说
何以为知吖
2025-04-09 15:04:26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