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邓稼先浑身大出血,死状惨烈,在离世之前,邓问妻子30年后还有人记

麻麻赖赖 2025-04-09 15:19:46

1986年7月,邓稼先浑身大出血,死状惨烈,在离世之前,邓问妻子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邓稼先5岁时随家迁至北平,并在当地就学,尽管年纪最小,却总是成绩领先。 1936年,邓稼先进入北平崇德中学,他结识了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 到了1941年,他们在西南联大再次相遇,并共同参与了学生运动。 1947年,邓稼先赴美国深造,在普渡大学仅用两年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然而,他在取得博士学位仅九天后便毅然决然地返回中国。 回国后,邓稼先加入了中国科学院,不久成为该院最年轻的高级研究员。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两人很快有了两个孩子。 1958年,邓稼先被派往西北戈壁,参与中国核武器的研究。 在那里,他和他的团队几乎与世隔绝。 邓稼先身兼多职,不仅领导研究,还亲自参与计算和实验。 他们的生活十分简陋,常常是饥饿与疲惫交织,但他们终于在8年后成功进行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邓稼先面对技术挑战寸步难行,在这关键时期,杨振宁的到来为他和整个项目带来了转机。 1986年,邓稼先的事迹被中央军委解密并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此时他已因长期接触核辐射患上直肠癌。 邓稼先的贡献在生前未被公开,直到1986年,中央军委才决定解密他的核武工作。 那时,他的事迹才第一次通过《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向社会披露。 在他去世前的最后时光里,邓稼先未曾对自己的一生感到遗憾,只是在天安门广场与夫人许鹿希简单地谈论起未来是否会有人记得他们。 邓稼先一直是国人所熟知敬仰的科学家,他的贡献还有很多未被人熟知。 邓稼先的祖父、父亲和更早的几代人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其父邓以蛰,是著名的美学家,被誉为“南宗北邓”。 邓稼先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邓稼先亲身经历了北平的沦陷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灾难。 邓稼先与家人一同目睹了日军占领北平后的残暴行径。 作为一名青少年,有一次,在日军强迫北平市民举着日旗庆祝的情形下,年仅13岁的邓稼先愤怒地撕毁了旗帜,并将其践踏在脚下。 为了躲避敌人迫害,邓家一度被迫迁徙。 邓稼先的父亲因身体原因未能随家人南迁。 在父亲邓以蛰的劝告下,邓稼先于1940年开始了逃亡旅程。 辗转多地之后,邓稼先最终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学习。 学校条件简陋,邓稼先和同学们只能在防空洞里抓紧时间读书,甚至利用日常生活的空闲时间相互考查。 他最终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 1948年,邓稼先进入美国普渡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 仅仅两年后,他便以骄人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 回国后的邓稼先毅然投身于核武器的研发工作。 邓稼先与众多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一起,他们在贫瘠的戈壁滩上建起了核试验基。 在每一次核试验的决策中,他都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有时,邓稼先会在试验前签字。 他常开玩笑说,每次签字之后,他就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他在多次核试验中主持了成功的决策,还因为他无论身处怎样的危险境地,都毫不退缩。 在一次氢弹试验失败后,尽管极度危险,邓稼先仍亲自前往爆心地带,检查事故原因。 然而,尽管长期从事高强度的工作,他依然有一些普通人的爱好。 邓稼先从不炫耀个人生活,而是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 1985年,邓稼先的身体状况已经严重恶化,但他依然坚持繁忙的工作。 那年8月,他前往北京向中央领导汇报工作。 张爱萍将军注意到他面色苍白、气色不佳,立即命令他接受身体检查。 发现邓稼先被诊断为中晚期直肠癌。 医生在检查后直言不讳地说,病情已到无法回头的地步。 此时的邓稼先已经非常虚弱,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手中的工作。 术后的痛楚让他无法长时间坐下。 他的身体逐渐不堪重负,每天必须注射杜冷丁来缓解剧烈的疼痛。 1985年底,他已经深感生命无多,但依然在病床上查阅资料,修改和完善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 他清楚地知道,当前国际核形势愈加复杂,尤其是美苏英三国的技术进步使得计算机模拟核试验成为可能。 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机,可能会影响国家的战略安全。 1986年春节前,邓稼先短暂出院,回家后仍然坚持与同事商讨工作。 那天,他不顾病体虚弱,选择乘坐公交车而非专车前往。 邓稼先从不依赖专车,平日里常骑着飞鸽牌自行车。 就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邓稼先用尽最后的力气完成了那份“万金家书”。 他的建议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采纳。  

0 阅读:10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