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志愿军的战歌可抵10万雄兵?   尽管朝鲜战争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但这支

何仪聊 2025-04-09 15:39:25

为什么说志愿军的战歌可抵10万雄兵?   尽管朝鲜战争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但这支只有 43 个字的曲子,至今依旧传唱不衰,仿佛拥有者无穷的魔力。 它曾让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热血沸腾,甚至当年的一些美军高级将领,在听到这首歌后也闻之色变,惶惶不可终日。 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如惊雷般的将一首诗,刊登在了头版头条,墨香未散的报纸被争相传阅,诗句随着电波传遍大江南北。原来这首诗是一名志愿军战士出征前写的战前誓词,他叫麻扶瑶。 1950 年秋,鸭绿江边的风已经夹杂着刺骨的寒意。麻扶摇,一个 28 岁的志愿军炮兵一师 26 团五连指导员,站在部队誓师大会的队列中。战士们的喊声震天:“保家卫国!打败美帝!”可他却迟迟下不了笔。作为连队指导员,他得写出一份出征誓言,可灵感迟迟不来。 那天夜里,他点着煤油灯,翻看战士们的决心书。 有人写道:“鸭绿江对岸就是敌人,我要第一个冲过去!” 还有人说:“美帝是纸老虎,咱们不怕!” 这些字眼像火苗,烧得他心跳加速。 突然,他脑海里浮现出战士们风雪中行军的模样,笔尖一落,43 个字如泉涌而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写完,他长舒一口气,倒头就睡。 他不知道,这首诗会成为传唱神州的战歌。 第二天,他在台上挥臂高诵,台下掌声如雷。战士们接过这首诗,边唱边迈向鸭绿江。那一刻,没人想到,这歌声会响彻战场,甚至让敌人胆寒。 1950 年11 月,长津湖战役打响。零下 40 度的严寒里,志愿军战士穿着单薄棉衣,脚趾冻得失去知觉。可每当行军或战斗间隙,他们就齐声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老兵张福林回忆:“那时候饿得胃都贴着背,可一唱这歌,就像吃了顿热饭,浑身有劲。”歌声穿过风雪,像一把无形的刀,刺进敌人的心窝。 新华社记者陈伯坚曾在战壕里听到这歌。他写道:“炮弹炸得耳朵嗡嗡响,可战士们唱着歌,眼睛亮得像星。那一刻,我明白了,这歌比武器还厉害。”有美军士兵在回忆录里提到,夜里听到山那边传来的齐唱声,整齐得像机器,他们心里发毛:“这不是普通的部队,这是一群疯子。” 这首歌不仅在前线回荡,还传到后方。上海的工厂里,工人边敲机器边哼唱;东北的村庄里,孩子用冻红的小手拍着节奏。它成了民族意志的火炬,从鸭绿江烧到全国。 那时的志愿军装备简陋,枪不如人,炮不如人,吃的穿的更没法比。可他们有一样东西,美军没有——信念。而这首歌,就是点燃信念的火种。 长津湖战役,12 万志愿军硬是把美军精锐部队打得节节后退。军事专家说,士气能决定 30%的胜负,而这首歌,把这 30%变成了 100%。战士王大勇说:“唱着它,我觉得自己不只是一个人,身后有千万人。”这歌声,让每个士兵都成了铁人,硬生生顶住了敌人的飞机大炮。 美军上校詹姆斯·史密斯战后回忆:“我们听到对面山头传来歌声,那种整齐、昂扬的调子,让我们感到不安。他们唱得越多,我们越觉得这场仗不好打。” 这首歌不仅鼓舞了自己,还在无形中震慑了对手。 写这首歌的麻扶摇,自己也上了战场。他曾在日记里写道:“歌是我写的,可唱歌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1951 年,他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腿被炸断。他被送回后方时,嘴里还在哼着这首歌。他说:“只要这歌还在唱,我的腿就没白断。”后来,他拄着拐杖回到家乡,每逢节日,总爱教孩子们唱这首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这首歌没有被遗忘。 1954 年,它拿下全国优秀群众歌曲一等奖。 2019 年,它入选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优秀歌曲 100 首。如今,走在街头,你仍能听到老兵们用沙哑的声音唱起它。 70 多年过去了,那旋律依然能让人热血沸腾。   更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歌还走出国门。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人民学会了这首歌,用他们的语言传唱。甚至在越南战争中,越南士兵也改编了类似的旋律,用来鼓舞士气。一首歌,跨越了国界,成了全世界反抗侵略的象征。   2023 年,一部纪录片《战歌嘹亮》上映,采访了当年的志愿军老兵。一位老兵说:“唱这歌时,眼前总会浮现战友的身影,他们好像还在身边。” 片中还披露,麻扶摇晚年曾收到一封来自朝鲜的信,写信的是当年战场上的一个小女孩。她说:“你们的歌声救过我的命,那天我躲在山洞里,听到歌声才敢跑出来。” 2024 年10 月,一场纪念抗美援朝 74 周年的活动在北京举行。现场,一群年轻人用吉他重新演绎了这首歌,台下老兵们泪流满面。一位老兵拉着年轻人的手说:“你们唱下去,这歌就永远活着。” 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精神的回响。 参考来源:共产党员网:战歌历史、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老兵回忆录及历史文献

0 阅读:39
何仪聊

何仪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