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北京菜市口,斩首示众的真实场景。画面中一名刽子手紧握大刀,正对着犯人迅速斩下,由于速度很快,手部都变成了残影,从他紧咬牙关来看,这一刀可是铆足了力气,绝对不会再费第二刀。 在清代,死刑犯的执行通常集中在秋季,且多发生在菜市口。 每年,清朝皇帝都会签署极少数死刑的判决。 每当判决确定后,死刑犯从刑部大牢被押解到此,通常当天集中执行。 行刑前,刑部会向现场派遣马步军数百人,并且进行封锁。 根据当时的规定,现场会搭建一个土台,周围用油布围起。 场地的中心会埋置十个树墩,这代表了阴间的十殿阎罗,死刑犯在行刑前需要将头颅放置在这些树墩上,等待一刀落下。 至于女性死刑犯,她们的执行地点通常设立在附近的其他区域。 这一行刑仪式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断头饭”。 在清代的规定中,犯人们得在行刑前吃饱喝足。 刑场上的差役会喊话,告知犯人吃完这一餐后,便是他们在阳世的最后一餐。 刑部会安排饭馆的伙计们为犯人提供酒肉。 吃完这顿饭后,犯人通常会摔掉酒碗并说出一些告别的话。 行刑的时刻终于到来,刽子手会在午时三刻准备好刀具,一刀斩下犯人的头颅。 刽子手并非朝廷编制中的正式人员,但由于与刑部有着长期的联系,他们往往也从事一些私人保镖等工作。 刽子手的身份常常保持神秘,他们的家中往往供奉阎王爷。 实际上,清代的刑法规定在执行死刑后,犯人的尸体会被处理得相对完整。 家属可以花钱将尸体带走并安葬,特别是对于没有家属的犯人,当地商贩会主动出资为他们安排埋葬。 如果犯人没有亲人,甚至连一些贫困的百姓也会为死者提供最后的安葬帮助。 此外,对于那些犯下大罪的重犯,如起义领袖或外族入侵者,行刑地点则另有安排。 肃顺就是被斩首的人之一。 年仅12岁时,他便被选入宫中。 他初时只是一名随侍侍卫,但凭借善于言辞,他很快吸引了乾隆皇帝的注意。 在咸丰帝即位之前,他身边有着庞大的支持者。 随着咸丰帝登基,肃顺积极参与朝政,频繁调动大臣。 在他担任军机大臣后,朝中的其他权臣逐渐感到压力。 虽然咸丰帝在位时的统治并不稳固,肃顺的力量却越来越强大。 咸丰帝去世后,年仅三岁的同治帝继位,实际掌握权力的则是慈禧太后。 肃顺此时已经成为了她权力的威胁。 同治帝逐渐长大,肃顺开始与慈禧太后就皇权展开较量。 慈禧太后挖空心思地拉拢了许多曾支持肃顺的官员,使其逐渐转向她一方。 肃顺在朝中的地位愈加孤立,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伙伴纷纷疏远。 然而,肃顺依然抱有过度的自信。 1875年,肃顺被召至密云,表面上是处理公务,实际上却是一次对他的“清洗”。 肃顺被捕后,态度依然顽固。他在被捕过程中奋力反抗。 在被带往京城途中,他怒骂身边的守卫,不愿屈膝,直到铁棍击打在膝盖上。 最终,他被斩首示众。 戊戌六君子也被斩首。 1898年,清朝的戊戌变法转直下。 一百天后,改革派的希望破灭,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和康广仁被捕并惨遭处决。 场改革触及了保守派的根本利益。 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成立了强学会,并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广泛发动宣传,吸引了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的志士。 这一过程虽然受到一些帝党成员的支持,但慈禧太后和以她为首的后党对这股新兴力量极为忌惮。 1895年,《中外纪闻》被禁,紧接着强学会也被解散。 虽然如此,光绪帝支持改革的态度逐渐明朗。 然而,慈禧太后首先罢免了光绪帝的重要支持者翁同龢。 同时,慈禧还借助了荣禄的支持,继续加强后党的力量。 光绪帝罢免了阻碍变法的礼部官员,并提拔了维新派成员杨锐、刘光第、林旭和谭嗣同。 然而,后党开始酝酿更为激烈的反击。 就在此时,慈禧太后深知,光绪帝越是推进改革,自己的权力就越受到威胁。 1898年,在光绪帝准备出巡天津之际,她命令荣禄和其他亲信将光绪帝囚禁在瀛台,并假借光绪帝的名义发布“训政”上谕。 戊戌六君子被捕后,与普通百姓的斩首不同,这些改革派的领袖被用极其钝重的“大将军”刀具执行死刑。 通常情况下,斩首是一刀了事,但由于刀具的钝重,执行时,六君子们的死亡过程显得极为痛苦。
1867年,年仅12岁的同治去给慈禧请安,同治进入房间后,猛然看到床上有一双手,
【2评论】【1点赞】
用户10xxx52
所以慈禧最该凌迟
拯救
人间正是沧桑!
为你筑城
刀是好刀,头是好头!